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0日
那些装满“大幸福”的“小口袋”
记者 白雪 李娜 通讯员 白腾 陈子龙 胡凡
  方寸之美“兜住”百姓幸福生活,“口袋公园”面积虽小,但作用却一点也不小,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群众的幸福指数。
  清晨,走进宝塔区燕沟沟口的“口袋公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市民杨艳兰正在和姐妹们高兴地跳着广场舞,享受着休闲时光。她笑着告诉记者:“以前想健身锻炼只能在楼底一块小小的地方活动,自从有了‘口袋公园’,我和姐妹们经常在这里一起运动,感觉心情特别舒畅。”
  燕沟“口袋公园”于2023年7月份建成,是延安城区面积最大的一处“口袋公园”,建成后不仅弥补了区域周边公园绿地不足的问题,更让群众感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幸福。
  公园虽小,设施俱全。在燕沟“口袋公园”建设中,市园林处充分利用空间,设置了廊架休憩区、健身区、群众活动区,并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以文化墙为载体展示了《黄河大合唱》的6个篇章,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这个公园虽然小,但是有花有草,文化气息也很浓厚,我经常带着孩子过来,孩子在这里也很放松。”市民安爱伟说。
  在向阳沟东方明珠小区旁,也有一处小而美的“口袋公园”,设计形式自由活泼,色彩鲜活明亮,建设有小路、凉亭、健身器材,成为周边居民新晋“打卡”之地。
  “我每天早上在早市买完菜就来这里锻炼,接触大自然还能呼吸新鲜空气,下午带着孙子过来转转,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市民冯有珍说。
  延安市园林处建设科科长樊红军说:“向阳沟‘口袋公园’建设面积2420平方米,采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绿地里设置排水管,雨水将从地面溢水口流入市政管网,使雨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口袋公园”的建设,不仅深化了城市“有机更新”,提升了城市能级,更在统筹城镇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进黄龙县穆柯寨“口袋公园”,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曲折小路穿行而过,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太极拳爱好者们正在这里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太极拳运动,柔和的音乐、刚柔相济的动作,一招一式尽显太极拳的独特魅力。
  太极拳爱好者黄忠选说:“这个‘口袋公园’离家近,一出门就能过来锻炼,我们现在健身热情越来越高了。”
  如今,“口袋公园”不仅是最直接的社区活动场所,也成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适宜的重要载体。“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转角见美”成了黄龙市民幸福生活的缩影。2023年,黄龙县城区新增“口袋公园”2处,截至目前,全县城区内共有公园广场38处。
  黄龙县住建局副局长丁震表示:“今后将坚持把城市建设‘触角’延伸到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细枝末节,不断充实‘五分钟休闲圈’,用城市更新行动,使群众幸福提质,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继续努力。”
  去年10月,位于宜川县环城东路北口和第五小学路口的两个“口袋公园”也相继开放,分别以“牡丹绽放”和“山水之城”为主题,设有休闲服务、亲子游乐、健身休憩等不同功能区,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需求。
  宜川县居民王永斌说:“现在生活好了,‘口袋公园’建在家门口,一出门就能享受到这种便利,这项民生工程建在我们心坎上了,使用体验感很好,而且后续维护工作也持续跟进。”
  宜川县住建局副局长史东锋表示,下一步将依据县城空间品质提升方案,继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实施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同样,甘泉县今年利用小区间的“边角地”打造了全县首个“口袋公园”。这段时间,位于甘泉县西门坪阳光花邸小区旁边的“口袋公园”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我就在这附近住,以前锻炼身体要么去中心广场,要么去县屯广场,都比较远,将来楼下的‘口袋公园’建设好以后肯定很方便。”甘泉县居民秦建民说。
  甘泉县北关“口袋公园”建设项目经理刘景春说:“工程去年9月份开工,总建筑面积4155平方米,现在已进入收尾工作。接下来将排倒工期,保质保量建成一个舒适便捷的休闲运动场所。”
  点点绿意尽显城市底色,方寸之美绘就城市文明。据了解,2023年至今,全市累计建成投用“口袋公园”15个,完成投资2607.16万元。今年还规划在城区新增建设6个“口袋公园”,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市,创新建设宜居城市。 
  小而多、小而美、小而精,已日渐成为各地“口袋公园”的共性,要让“口袋公园”真正点亮城市微空间,不但需要在建设上费思量,还要在维护上下功夫。
  “后期,我们会定期修剪园林绿化苗木,及时维护园林设施,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市民能爱护‘口袋公园’,共同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休闲健身场所。”延安市园林处建设科科长樊红军说。
  “口袋公园”既是一个休闲空间,也是一个体育锻炼空间,还是一个有格调、有文化、有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王佳表示,“口袋公园”建设完成也将带来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要让“口袋公园”从“增绿”变“常绿”,真正成为群众的“小确幸”,既需要城市治理者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杜绝“重建轻管”的现象,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其中,各方协同治理,将“口袋公园”打造成城乡发展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