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1日
新中国从延安走来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为新中国奠基(上)
    ●嘉宾樊高林

   主持人宁滢: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歌颂祖国75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坚定延安人民坚决跟党走的信心,激励广大群众在新时代再立新功、再创辉煌,中共延安市委老干部工作局与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再度携手,特别推出广播访谈节目《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党的故事我来讲(第三季)》。作为党的追随者、时代更迭的见证人,老干部精彩的讲述将带我们感受延安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成就。
  宁滢:首先欢迎嘉宾樊高林。樊高林1953年9月生于延安市子长市,中共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延安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谢子长研究会会长。1977年8月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7年,后从事行政工作。先后任延安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延长县人民政府县长,延安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常务副主任,延安市政协主席,2013年退休。
  樊会长,延安十三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今天就给大家讲讲这一时期的故事吧。
  樊高林: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五年来的光辉历程,我们不能忘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辈在延安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领导全国解放战争十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延安精神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我们生活在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精神的哺育下成长,感到无上光荣,赓续传承延安精神更是责无旁贷。
  列宁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抚今追昔,我们有必要重温延安时期党中央和毛主席如何运筹帷幄孕育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如何从延安出发,战胜重重艰难险阻,披荆斩棘,一路走向天安门。
  宁滢:按照1935年到1948年这十三年的时间线,首先就是为长征落脚陕北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直罗战役。这场战役是如何发生的,在革命的长河中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樊高林: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86000将士,从江西瑞金出发战略转移,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当时,国民党马家军的2000多骑兵一直尾随追击。毛泽东指示:决不能把敌人带进陕北苏区来。毛泽东在吴起镇西胜利山的一棵杜梨树下设立指挥所打响“切尾巴”战斗,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团,击溃三个团,结束了长征最后一战。
  11月6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在甘泉象鼻子湾胜利会师。11月9日在象鼻子湾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强调:今后,我们要与陕北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同时研究制定了直罗战役的作战方案。随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率红一方面军到达鄜州(今富县)羊泉原东村,部署直罗战役。
  11月21日拂晓,直罗战役打响,激战三昼夜,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密切配合,围歼东北军109师,击溃106师。109师师长牛元峰被击毙,共俘获敌人5300多人。直罗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11月30日,毛泽东在总结战斗时讲:“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宁滢:中国红色革命有个重要的转折点,就发生在当年的瓦窑堡,能否给大家简单讲讲。
  樊高林: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率部到达瓦窑堡,17日至25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总结长征,分析当前政治形势,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为了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我党在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瓦窑堡成了继瑞金之后的红色首都。
  宁滢:为了实现战略大转移,进行了著名的三军会师,这段时期内,有艰难,有战役,也有牺牲,但是最终取得了胜利。还有大家熟悉的《沁园春·雪》也是毛泽东在这时候写下的,对吗?
  樊高林:是的。1936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发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1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东征出发。2月初,毛泽东率部到达清涧县袁家沟。那年,黄河没有封冻,由闫红彦的红军黄河游击师负责征集、打造船只,组建船员工会,为东渡黄河作准备。一天早上毛泽东和彭德怀等在黄河岸边高家坬塬上察看渡口,看到白雪皑皑的陕北高原,有感而发,写下了纵横千古、气壮山河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2月18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联合发布《东征宣言》,发出“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的战斗号令。2月20日,红军主力在清涧河口强渡黄河,打响东征战役。东征战役历时75天,红军转战30多个县,歼敌40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及物资,扩大了8000多名红军,筹集了30多万元军饷,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1936年5月5日,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红军开始回师陕北。5月15日,毛泽东率部回到延川关庄太相寺,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总结东征,部署西征,以扩大陕甘宁根据地,接应还在长征北上途中的红二、红四方面军。5月下旬,西征红军1.3万人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向甘肃、宁夏进发。经过几个月的战斗,攻克了十几个县,巩固和新开辟了200多平方公里的根据地。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壮大为4万多人。蒋介石看到红军势力的不断扩大,于11月初调集五个军20多万兵力,企图在甘肃山城堡一带剿灭红军。经过长征考验,英勇善战的红军指战员,历时20多天的殊死奋战,击溃敌人的围剿,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这一战役是我军战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扭转了红军难以生存的困境,拓展了根据地,壮大了革命势力。
  宁滢:山城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围剿”工农红军的彻底失败,在这之后,蒋介石应该着急了吧?
  樊高林:没错,山城堡战役结束后,蒋介石非常恼火,他认为张学良、杨虎城剿共不力,于12月11日晚宣布命令:由蒋鼎文任西北剿共前敌总司令,接替张学良兵权;卫立煌任晋陕绥宁四省边区边总指挥,接替杨虎城兵权。临阵换将使张、杨两位将军被迫由“诤谏”变为“兵谏”,于12日凌晨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出“兵谏通电”。毛泽东接到张学良、杨虎城的特急电报,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如何面对“西安事变”,同时将电报转给在苏联的共产国际总部。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和苏共领导人斯大林立即给中共回电:一定要保证蒋介石人身安全。蒋介石出了问题,中国群龙无首,军阀混战,必然亡国。“西安事变”要和平解决。这就使中共确定了帮助张学良、杨虎城和平解决事变的策略。
  在南京临时主政的何应钦立即召开高层会议,决定武力讨伐乱臣贼子张学良、杨虎城,接救委员长。命令刘峙为东路军、顾祝同为西路军,东西夹击向西安进发。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由上海赶回南京,与宋子文、澳大利亚军事专家端纳,前往西安,准备和平谈判。
   宁滢:最终谈判的结果如何?
  樊高林:12月17日,各方开始谈判。24日达成六项和平协议:
  一、停止内战,中央军撤兵至潼关外;二、改组南京政府,清出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五、召开各党派、各界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抗日的国家合作。
  协议送给蒋介石,要求他签字。蒋介石不签字,答应“以领袖人格作保”,按协议办,由宋美龄、宋子文签字就是。周恩来请示毛泽东,毛泽东回电可以不签。并说:“签与不签一样,他要推翻的话签了也没用。”协议正式达成。
  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帮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性转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有了实质性进展,改变了中共和红军被围剿的局面、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宁滢:感谢樊会长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