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降临,华灯初上,当市民开始享用热腾腾的晚餐,他已经穿行在大街小巷。他与风雨同行,总是错过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却为城市带来了一路光明。他就是吴起县为人们驱走道路黑暗的“光明使者”张生民。
有时候高空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一双绝缘鞋,一顶安全帽,张生民穿着路灯维修工的统一装束。吴起县城区小巷的1600多盏路灯,多数都经过他的双手。
2008年,28岁的张生民成为吴起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市政大队的一名路灯维修工。工作16年的他,是5个路灯维修工里不折不扣的“元老”。
对于张生民而言,路灯维修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使命和责任。“路灯维修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特别是逢年过节、天气恶劣的时候,别人都是待在家里,‘路灯人’却要战严寒、斗酷暑,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户外坚持工作。”张生民说。
回想16年的路灯养护工作,张生民对高空作业和雨天作业感触很深。“第一次站上作业车,我当时内心非常恐慌,紧紧地抓住升降台上的扶手,有风吹过来的时候升降台会微微晃动,我的心也跟着颤抖,只能闭上眼睛,抓紧扶手,缓解一下恐慌。”回忆起第一次站上高空作业车,张生民仍然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在地面上看起来小小的灯罩,在升降台上看着也变得无比巨大,他心里充满了自豪。“第一次上来是会有些害怕,每天都要上上下下很多次,也就习惯了。在上面待几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张生民说。
路灯修理工也爱发明
路灯故障的原因五花八门,线路老化、天气因素,都有可能使路灯出现故障,有时刚修好的路灯,不到一小时又出现故障。
为了方便找到故障路灯以及更好地了解维修情况,他制作了新型控制箱,解决了老式控制箱在防尘、防腐和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熄灯,大大减少了人力,而且维修更加方便。
“以前县城的1600盏路灯,我们5个人两个周就得全部调试一遍,尤其雨季,线路容易损坏,经常早上8点一直要忙到凌晨12点才能下班。好多同事都觉得太过辛苦,辞职不干。”张生民在手机上给记者演示,吴起县路灯如何定时每天晚上7点56分开灯,早上5点20分关灯。
在节能减排上,张生民也一直研究废弃电器的利用,通过更换零件代替更换灯具,虽然自己的工作量增加了,但就废旧灯具利用一项,每年为单位节约数万元的开支。
2022年,为了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的号召,张生民带领路灯团队开始制定试点测试。通过两个月的研究,最终制定了隔灯亮和单边亮的亮灯办法。计划实施后,全县城区路灯节能降耗率达30%,每年能为政府节省30多万元的开支。
“我们工作在人前,全县人民都能看得见,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好。”张生民说。
一家人都有了“职业病”
记者问起最不愿意什么情况下修路灯,张生民这么回答:“最不愿意大雪天提着攀爬鞋走在小巷里,双脚湿透了再爬杆修路灯。”为防止身体过电,路灯维修工即使在冬天也只能穿绝缘单鞋,不能穿皮鞋,也没法穿棉鞋。小巷里维修车无法驶入,下了大雪后,积雪很厚,容易湿透双脚。“有时双手双脚冻麻了,还要爬上灯杆去修灯,那种滋味真是不好受。”张生民说。
“干我们这行,越是雨雪天,越往外跑,越是节假日,越往外跑。”张生民说,冬天气温低,灯泡温度较高,容易破损。遇到这种情况,路灯维修工往往要修到半夜才能休息。维修路灯没有节假日,春节前后是维修工最忙的时间,他自从上班以来就没有休过假。
讲起有一次,宪法公园的显示屏损坏,张生民连着修了三个晚上,凌晨1点多,没有接到妻子的电话,那晚儿子发烧39度多,张生民红了双眼。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张生民全家人养成了“职业病”,每天都在观察县城的路灯有没有损坏的情况,到了外地旅游,还在观察他们的路灯适不适合吴起县使用。
路灯不仅是道路的“眼睛”,也关乎居民的出行安全。16年来,张生民每天穿行于市区的街巷,几乎没人比他更熟悉市区的小街巷了。“晚上看到灯火通明,能照亮居民回家的路,我真的很自豪。”张生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