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2日
李炳延夫妇:
“只要努力,生活一定能好起来”
记者 孙艳艳 刘彦
    ●李炳延夫妇晾晒凉粉干

  早上5点,李炳延夫妇像往常一样又开始忙活起来,他们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将前一天做好的凉粉切片,经过太阳暴晒后做成凉粉干。
  “晒是最后一步,必须是晴天,天阴下雨都不行,对天气的要求很高。”李炳延和老伴一边仔细地摆放着凉粉干,一边向记者介绍着。
  今年60岁的李炳延老两口家住富县鄜城街道监军台社区,在他们的小院里已经做了30多年凉粉干,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做法。
  走进操作间,干净整洁的操作台面上,浸泡着一大盆荞麦糁,一旁整齐摆放着电动磨浆机、搅拌机等。另一间磨坊里,磨面机、碾米机、粉碎机等一应俱全。
  “我们结婚时家里光景不好,住在县城边,家里地也少。”回忆起以前的生活,老伴李金云满眼泪水,22岁结婚,24岁就开始每天做麻花、凉粉,推着自行车到县城去卖。
  “那时候做凉粉都是自己下力气磨浆、搅拌,因为经常接触冷水,落下了腰疼腿疼的毛病。”李金云说,后来实在累得不行,就只做凉粉和凉粉干。
  虽是小本生意,但勉强能保障一家人的生活。后来随着三个孩子陆续上学,家里就变得入不敷出。
  “一天天都不敢出门,一出门人都问是不是去谁家借钱哩,日子过得真难。”李金云说,自己没有上过学,所以就想让娃娃好好上学,可家里的条件都把娃娃拖累了。大女儿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二女儿考上大学却没钱供,现在说起来李金云都后悔不已。
  2013年,李炳延家被纳入贫困户,一项项扶贫政策随之而来。村里一直做农副产品销售的李高锋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李炳延家成为企业扶贫中的一户。
  “当时合作社给我送来了做凉粉用的设备,做好的凉粉干还全部收购统一销售。合作社对我的帮扶特别大,后来我就专门在家里做凉粉干。”李金云说。
  在合作社的帮扶下,李炳延夫妇干劲十足。“每天5点就起床,晾晒好前一天做好的凉粉片后,就得开始做新的凉粉,一天可以用10公斤左右的荞麦糁。”李炳延说。
  李炳延说,制作凉粉干程序繁多,要经过浸泡荞麦糁、粉碎打浆、过滤去渣、上锅搅拌、放盘冷却、成型切片、平铺晾晒等,都是功夫和时间熬出来的美食。在锅里煮熟就得3个小时,凉粉切片也是个仔细活,凉粉成型后要切成长10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的宽窄薄厚一致的凉粉片,再进行晾晒。
  李炳延算了一笔账,1公斤荞麦糁10元,能做出8两凉粉干,凉粉干零售价32元/公斤,除去成本6元,纯利润是20元/公斤,挣的就是个辛苦钱。
  凭着踏实、能吃苦的劲,李炳延家不仅脱了贫,还新盖了4间平房,在2016年为儿子娶了媳妇。
  “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努力,生活一定能变得好起来。”李炳延说。
  监军台社区靠近县城,土地面积少,社区的舞龙非遗文化、年俗小吃特别有名,每到临年腊月,周边群众都会磨米、磨面制作软馍、油糕等年俗小吃去县城售卖。那也是李炳延夫妇最忙的时候,每天在磨坊里都要忙到深夜。
  “过年时大家都喜欢吃年俗小吃,天气冷了,凉粉干也做不了,我会做一些油糕、软馍、手工馍到县城市场售卖。”李金云说,那段时间虽然很辛苦,但却能收入3万多块钱,辛苦点也值得。
  三间操作间,一间库房,一个柴火灶,一方案板,几台设备,夫妻二人,就这样把他们的幸福产业干得热火朝天。2023年,李炳延夫妇收入6万多元。
  去年,为引导脱贫户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发展多种庭院经济模式,拓展增收渠道,富县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对李炳延家凉粉干加工作坊补助了1万元。“政府的补助是对我的肯定与鼓励,我们还要努力,争取让日子越过越好。”李炳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