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景
郭愿宏的新书未出版前得知书名为《美陶》,颇感意外,不知有何寓意。见到封面更加出乎意料,灰白底色的页面左侧居然稳稳当当地放着一只圆肚敞口陶罐,单色黑釉,没有任何装饰性图案,很像小时候我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家经常见到的存放食物、装水的罐子。陶罐表面的光泽是经过岁月打磨之后透出的光,历久弥新的光,温馨细腻的光。心想作家若以此为美,书中文字必然会呈现出朴实、端庄、沉稳的风格。读完全书,再回看封面设计,果然十分贴合。尤为难得的是,在我们眼中极为寻常的人和事,通过他的观察和描述,还闪烁着几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作家郭愿宏就像伫立在时代洪流中的淘金者,在波涛汹涌的人生中努力发现美,提炼美。美陶的美,其实就是在严谨自律的生活中,构筑富有激情的空幻的美、精神的美和传统的美。
郭愿宏的词汇量非常丰富,文字典雅、蕴藉、温润、深情,带着炽热的温度,具有张力和美感,极富感染力。他在古诗词创作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作品中不乏充满诗意、直击人心魄的佳句,尤其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几乎俯首可拾。这些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不仅语言优美,还隐含着有意内敛的锋芒和力量。他在《下在灵魂深处的一场雪》中说,“没有雪的冬天,不是真正的冬天,冷得不彻底,不决绝,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不瘟不火,有一种无形的压抑”。大自然的冬天与心灵的冬天极其相似,借一场雪将内心的焦灼与期盼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困境中从老子的思想中获得“专气致柔”的启示,说明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乐观、坚韧智慧的。《后山半日行》对繁华落尽、风骨长存的冬树顽强的生命力极尽赞美,“每一棵冬树都是一座未爆发的火山,都深藏着一个春天。它们动而不发,积攒能量,摒弃形式,坚守本心,反求诸己,向内而生……”之后笔锋忽然一转,将矛头对准了另外一些生命,批评它们“外鲜内枯、华而不实、温室偷生、蝇营狗苟”。虽然文字不多,但柔中带刚,巧妙而又含蓄。他热爱家乡的山水草木和人文景观,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记忆融入其中。在《遇见》中,他说不知名的花儿“不为争什么名头来取悦别人、证明自己”,它们“居于无名、藏于山林,不厌微小、不卑不亢”,迎着春寒自由自在地舒展开放。这山花,何尝不是作家内在灵魂的投射!雪中的树在他的眼中象征坚守良知的圣贤君子,书院里的秋叶也如爱读书的他,沾染了一身书香气,安静优雅,集聚了能量和热情,有生命、有承担、有奉献、有牺牲。就连陕北的天气也被他赋予了敢爱敢恨的性格,如剑戟般傲然凛冽,敢于顽强对抗无力掌控的命运。
如果说写实和写虚,是检验一个作家写作功底的两大要素。那么,他写虚的能力显然更强,但是他笔下的虚主要为文中的人和事服务,他更在意自己写的“事”够不够实、够不够稳、够不够硬,尤其是关系到民生、历史、文化、日常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严肃的态度和行文的风格显然与平时养成严谨自律的习惯有关。这也许就是美陶最坚实最朴素的质感,是整部作品的基调所在,在此基础上再去建构它的美。凝练的美、空灵的美是本书的主要特点。
在这本35万字的文集当中,读者能无时无刻感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魅力。作品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写人写景叙事的散文,还有小说(或小说式的散文)、书评等,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不少文章提到了元宵节、清明节、七夕、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尊重民族文化,重视传统习俗,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感与自觉。最有意思的是,郭愿宏写人,只写人身上至真至善至美的那一面,书中的人大多正直、善良、淳朴、节俭、勤奋、吃苦耐劳、隐忍大气,带着“中国式的含情脉脉”。出生于贫苦家庭的二爷虽然不识字,但是对“忠孝仁义”有深刻领悟,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即使在特殊时期家人受到不公正对待、不幸发生意外,也能以刚强豁达的性格忍耐,坚守原来的道德信念。可能是受到一脉相承的家风影响,郭愿宏的父亲也特别重视“孝悌仁义”。6岁过继到养父家中以后,明知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不是亲生父母,依然尊敬、顺从,从不与长辈争吵。这对于今天具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家尽孝,对国尽忠,在作者看来,就是一个中国人应该恪守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公文写作的机关干部,他没有过多地渲染日常工作的繁琐和辛劳,而是用了大量的文字表达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守。每每提到自己的同事、领导、亲人、朋友,赞赏、敬重、感恩之情便流露于笔端。书中还有多处对乡贤、良好家风、敬业爱岗精神的推崇和赞美,就连为数不多的几篇和青春爱情有关的小说里的人物也带着特殊年代的纯真。世上哪里有完美无缺的人,他不写人的缺点,并不代表他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只是这些人被他理想化了而已。心性善良的他似乎想通过这些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消除萎靡之气,重振直面困难的勇气。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点点滴滴渗透到笔墨中,引用的名人名言既增加了作品的哲理性、丰富性,同时也传递着主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样的写作理念体现的就是传统的审美观。
郭愿宏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对青春爱情的诗意表达,以及对荒凉、凋敝、压抑、沉重的现实世界的豁达与包容。比如,他写刚从学校毕业的男女青年教师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中建立了纯真的感情,这个爱情故事并不复杂,但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倾尽全力为读者细致地描画两个人的外在美、心灵美,以及恋爱时特有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精心营造出来的美好,最终却以悲剧告终,但是留存在读者脑海中的,更多的还是那份不掺杂任何功利目的纯粹的情感。怀念过去的纯真,怀念过去的美好,也许就是作家对当下社会流行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否定吧。大学校园里,情窦初开的男生心底悄悄滋长的爱恋被他描写得纯洁而又神圣。得到心仪的女孩回应后,作家没有按照常规的写法直接交代男女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而是借用男孩的心理视角,用如诗般的语言含蓄地写道:此刻,他想把这个幸福的消息告诉深爱着他、为他操碎了心的长辈,告诉每一个在冬天里徘徊的人。在农村看到被人废弃了的老窑洞破败的样子,从小在乡村长大的郭愿宏没有表现出过多的伤感,只用寥寥几笔就跳跃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草木上,将其视为“既无情吞噬,又小心呵护”的自然之神。于是,争奇斗艳的桃花、杏花、梨花化身为在孤独的境地中开出最美的花,是“自由自在的生命创造”。这些文字背后蓄积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就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永不言败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勇敢地接受了当下面临的困境,从前人留下的精神宝藏中竭力汲取营养,努力实现自我解脱、自我救赎,用诗意化解失意和消沉。
纵观全书,美陶确实能唤起人们埋藏在记忆深处的美好,找到最熟悉的生活的味道,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如果作家在前期的设计和铸造时,能够打破前人留下的传统技艺,多融入一些具有现代美感的元素,使其结构与内核呈现出更加丰富、更具有陌生感的状态,那么,作品的艺术水平一定能提升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