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1日
长篇小说《延河谣》:女性视角下的大时代
邢美芳
  《延河谣》是由延安作家张金平新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延安时期,一位普通的陕北妇女白肤施成长为革命干部的故事。延河畔,少女白肤施救了革命青年牛丰林,两人相爱结婚。婚后牛丰林抱回一个又一个战友的孩子,让白肤施抚养。不曾想,这些孩子后来被接到延安保育院由组织统一照顾。出于对孩子的爱,她在革命同志的帮助下,勇敢走出大山,走出蒙昧,进入保育院工作。战火纷飞中,她先后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依然坚强地走向新生,和保育院的干部们一起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被亲切地称为“延安妈妈”。
  小说表现了延安人民与革命事业一条心,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主人公以“白肤施”为名(“肤施”即原延安县县名)寓意“延安”的精神形象,即从延安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展现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展现延安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的血肉关系和深厚的鱼水情感,既是对“初心”的深刻文学阐释,更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深刻主题。
  从小切口出发,用小人物、小细节、小故事,讲述人性的淳朴和崇高,展现大时代的精神风貌,拉近革命历史年代与现代读者之间的距离,是《延河谣》创作的初衷和目的。
  《延河谣》通过从“人”的视角去观察人,实现了人物塑造和历史书写。小说中,延安时期的干部身上都有浓重的“人情味”,他们发自内心地把老百姓当作亲人。小朱科长给白肤施送有香味的肥皂、雪花膏,白肤施不论是劳动还是最后带孩子们迁徙,都带着革命干部送的红围巾。她身上有很多缺点,干部们想方设法帮助她。在白肤施的眼里,学习每个汉字都值两个鸡蛋的价钱,干部们免费教学,这就引起白肤施的警惕。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干部并无其他目的。她参加革命虽然有私人感情的成分,可是,了解到她朴实善良的初衷,保育院还是破例将她吸收到保育员队伍。干部与人民的形象特色非常鲜明,各自独立,又具有底色的统一性,即激情、丰沛的生命力,艰苦奋斗的品质。
  《延河谣》从“人”的视角、从民间的角度解读历史,从而实现了对人的成长的观照。在小说中,白肤施的成长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更是内心精神世界的提升;不是单向度的教育式的,而是双向互动渐进式的。和延安的干部们一起工作后,她发挥当地人的优势,在青黄不接时,教大家挖野菜、开荒地;雷雨季节,观察天象带领众人躲避灾祸……这代表了延安老百姓的心理成长史,因此,在保护保育院孩子们的时候,白肤施的顾全大局、随机应变以及牺牲精神,不仅具有坚实的心理依据,而且可以获得共情感和说服力。
  《延河谣》通过小人物的视角,还原了共产党人在延安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包括对人民成长的关注和启发。小说中的干部们,如冯干部、小朱科长,学习本地方言,与老百姓真诚打交道,把老百姓当作“邻居”“亲人”来相处,这是获得老百姓信任和欢迎的前提。设身处地和老百姓交往,互相帮助,学习文化,看病医疗,种地帮扶,共同劳动,同甘共苦,这是干部与老百姓之间逐渐相融的基础。这种交融的书写中,浸润着作者对延安故事、延安精神的探索:“延安妈妈”们所构成的民间温情和革命激情互动交融,共同筑建了时代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延安精神的弘扬,多次用新思想阐述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要求对延安精神的内涵进行挖掘,不断讲好红色革命故事和延安故事。长篇小说《延河谣》从深远的党史长河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以人性、人情的角度探讨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仅具有史学价值,更具有“文艺教材”的价值。
  (本文作者邢美芳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大众文化出版中心编辑,《延河谣》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