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1日
延水湾里蔬果香
—— 延川县延水关镇新胜古村特色大棚引领乡村振兴
    ● 艺术家在村上写生
    ● 村子全景
    ● 鲁北荣在棚里查看红枣
    ● 高海燕在采摘西红柿
    ● 张祝琴在装箱
  高空俯瞰,延川县延水关镇新胜古行政村位于黄河岸边延水湾。巨大的延水湾,让平日奔腾的黄河在此放慢了脚步。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立足村情,该村村“两委”把产业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依水而定的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加强了黄河沿岸的生态保护治理,也实现了产业多元化发展,让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新胜古行政村有土地面积4400亩,其中枣树面积达2960亩,之前是典型的产业单一村,村民的收入全靠枣树维持。
  为了解决这一产业瓶颈,村“两委”先后争取项目资金2900余万元,在黄河沿岸建成了132座五代型加强式大棚,并配齐了配套设施,硬化产业道路5550米,有效扭转了村民发展产业的困境。
  葡萄串起新生活
  盛夏,走进新胜古行政村大棚基地,在一间不大的平房内摆满了早上刚刚采摘的新鲜葡萄,这些葡萄果实饱满硕大、挂满糖霜,十分诱人。此时,种植户张祝琴夫妻正忙碌着打包装箱。
  “今天摘了300多斤葡萄,装了34箱,都是老客户订下的,一斤给算了20元,准备发往延安。”张祝琴说。
  走进大棚内,目之所及都是一串串黑紫色的葡萄,散发着诱人的果香。“这葡萄一年能卖5万至6万块钱。因为口感好,吃的人多,我还准备多种两棚了。”在张祝琴的精心照料下,葡萄长得饱满而甜美,每一颗都凝聚着心血和汗水,也承载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棚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提振了村里人发展产业的信心,也让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开始回家创业,高泽辉便是其中一员。当外出闯荡多年的他,看到政府对产业建设的大力支持时,毅然决然地回到村里,也开始种植起了葡萄。
  “我出门20多年了,回来后,依靠政府的好政策,我3年时间种了6个棚,现在葡萄都结得特别好。这两年,村里人看见我葡萄种得好,有20多户村民也跟我种葡萄,都发展得挺好。”在高泽辉的大棚里,葡萄藤蔓缠绕,绿叶成荫,他每天在大棚里巡视、观察葡萄的生长情况,调整灌溉和施肥计划,确保每一串葡萄都能得到最好的照料。
  果蔬甜了好日子
  除了葡萄产业,新胜古行政村的大棚西瓜、甜瓜、蔬菜等产业发展也是齐头并进。
  走进村民高海燕的大棚,一颗颗鲜红色的西红柿仿佛一个个小灯笼般点缀在翠绿的叶片之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我种4个大棚,西瓜、小瓜是3棚,已经下架了。现在这棚是西红柿,品种好、产量大。现在摘了4000多斤了。”高海燕说。
  为啥新胜古行政村的大棚果蔬能种植得这么好?其中缘由就是地理环境,由于靠近黄河沿岸,土地沙质化,非常有助于植物根系呼吸成长;再加上昼夜温差大,更让水果含糖量增大。而大棚的建设也有助于巩固水土流失,实现生态与产业的相辅相成。
  新兴产业欣欣向荣,老产业亦在积极创新变革。为了让红枣产业能够重新焕发生机,村“两委”积极与村民沟通,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良新技术,让红枣产业重振旗鼓。
  走进延川县常荣大棚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枣树上,挂满了即将成熟的红枣,长势喜人。大棚内温度和湿度得到了精准控制,有效避免了自然天气对红枣生长的不利影响,为红枣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村民鲁北荣穿梭其中,细心照料着每一棵枣树,确保它们能够健康生长,结出甜美的果实。
  “以前种枣是露天种植,现在在棚里种,一是能避雨水防裂果,再是能提早成熟期。”延川县常荣大棚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鲁北荣说,“现在种两个品种,狗头枣和晋一。大棚种植便于管理,产量也比露天种植要高。”
  如今的新胜古行政村,环境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产业欣欣向荣。在黄河沿岸的田野上,一排排现代化的农业大棚矗立在蓝天下,显得格外醒目。这些大棚是新胜古行政村农业创新的象征,也是村民们致富的希望。
  而新胜古村的变革不止局限于农业领域,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村里还大力发展起了特色休闲旅游产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和艺术家前来体验和创作。
  “下一步,我村将依托现有大棚资源和自然景观,打造采摘、生态、观光、旅游集于一体的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让新胜古村实现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新胜古行政村包村干部郝明明说。
  从单一的枣树产业到多元化的农业大棚,新胜古村的每一步发展,都秉承着生态与产业和谐共生的原则与理念,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新胜古村的村民们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的故事,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一个缩影,也是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