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5日
让“红色新闻山”永放光芒
——访延安新闻纪念馆副馆长李英翠
    ● 嘉宾李英翠

  主持人陈晨:寻觅圣地往事,本期《延安年华》来到了特别板块《延安年华·馆长说》。
  主持人袁波: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副馆长李英翠,她2004年7月进入文博系统工作,先后在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从事宣传接待、藏品管理等工作。曾先后担任延安革命纪念馆保管部副主任、延安新闻纪念馆副馆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师、延安市干部培训师资库教师等职务,多次承担中省重要讲解接待工作,先后赴全国十多个省市进行宣讲演出。多年来,先后荣获延安市第二届青年文化艺术节“青年歌手大赛”民族唱法二等奖、“陕西省导游大赛”最佳才艺奖、“纪念与传承——‘西柏坡杯’中国纪念馆宣教形式创新展示”精品奖、“追寻红色足迹、弘扬红色文化”讲解员风采展示全国一等奖、延安首届“金牌讲解员”红色故事大赛志愿者组一等奖等十多个奖项。
  李英翠:说到《延安年华》,让我不禁想到那个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一个个历史画面、一张张历史照片、一段段感人故事,都让我真切感受到延安精神的深刻与厚重。作为延安人,我们更有责任将这段历史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能通过《延安年华》栏目来认识延安、了解延安。
  袁波:作为宣传红色历史的传播者,您能不能谈谈,您对延安历史地位的认识呢?
  李英翠:延安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我们透过这座西北边陲小城的朴素平凡,可以看到她的内涵和伟大。正如一首诗中这样描述:“我爱延安路,延安路坎坷不平,延安路风沙如雾,但她正是我们民族走过的路。我爱宝塔山,山并不峻拔,也不那么清秀,但是,她曾唤醒过我们苦难的民族。我爱延安水,水面上可曾有过画舫如织?过多的沙土使她变得浑浊,因为她曾载过民族的重负。我每一次来到延安,总感到一个伟大的形象矗立在东方的国土上,她朴素、刚毅,用她辛勤耕耘出的小米,养育了一个值得骄傲的民族。”——这就是延安。在地图上,她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点,但在革命者的心中,她永远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照耀指引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延安又是一个圣洁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有位中央领导人曾这样评价:圣地无佛祖,延安有真经。意思就是说这里没有佛祖,但要求我们的干部要到延安来,因为延安有真理,有真经,出人才,出干部,到延安来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对确立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有好处的。
  同时,延安有许多个第一,像第一个合作社——延安南区合作社纪念馆,第一个金融系统的纪念馆——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新中国成立后成立最早的革命类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当然还有我们延安新闻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个新闻事业专题类纪念馆等等。
  可以说,延安有着极其崇高的历史地位,极其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具有无比的吸引力。
   陈晨:李馆长,可以和我们谈谈您对延安新闻纪念馆的认识吗?
   李英翠:延安新闻纪念馆位于延安清凉山南麓,是全国唯一一座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2004年在清凉山下重新扩建,展馆建筑风格独具特色,采用了窑洞型设计,寓意着党的新闻事业是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外观呈土黄色,显得庄重而朴素。展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580平方米。内设四个展厅,分为三层六个单元,共展出文物180余件,珍贵历史照片、文献和各类图表资料400余幅,再现了延安时期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
  2019年10月实行免费开放。承担着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建设,对传承红色新闻基因发挥着新的更大的教化作用。
  延安新闻纪念馆作为延安的一个窗口单位,全面、真实展现了清凉山时期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生活、战斗的风貌。馆内建筑采用了旧址和展馆相结合的建筑风格,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可以说在国内是仅有的。这也正是我馆的一大特点,我们还利用馆内旧址的五孔石窟模拟了当时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风貌,既生动又形象,成为了最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
  延安新闻纪念馆作为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还承担着传承革命精神、弘扬延安精神的社会功能。近年来,我馆通过举办展览、开展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游客传递着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我们多次与各大高校合作办展,更大范围地扩大影响力,有效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承。
  袁波:作为一名延安人,每天在城市中穿梭的时候,都会看到清凉山上七个红色的大字“万众瞩目清凉山”,那李馆长可以和我们来谈谈这几个字的意义吗?
   李英翠:“万众瞩目清凉山”是1945年4月陈毅元帅在中共七大召开期间创作的一首诗《七大影集》中的一句。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这个时候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必将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更大的胜利。同时这首诗也高度评价了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在七大开幕时,陈毅元帅曾赋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从而给清凉山烙印上了特殊的红色印记。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报刊、通讯、广播、出版等宣传机构汇聚在清凉山,被称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成为延安闻名遐迩的“红色新闻山”,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清凉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红色沃土,孕育了丰厚的先进文化,涌现出了无数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有志青年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只为在黑暗的世界中追寻理想与信仰的光芒。也是在这个时期,以新华社为主的新闻单位驻扎在清凉山上的窑洞里,担负起党的“喉舌”重任,通过一张张报纸、一声声电讯号,将党的声音传播到全中国乃至世界,为革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其成为“万众瞩目清凉山”的新闻圣地。
   袁波:李馆长有没有什么话想和还没有来参观过延安新闻纪念馆的朋友说的呢?
  李英翠:对于没有参观过的朋友,我想说,延安新闻纪念馆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和革命精神的纪念馆,它见证了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成为了传承革命精神、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场所。记录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时刻和英勇斗争,更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生动课堂。在这里,游客朋友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也将有机会亲眼目睹珍贵的文物、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亲身感受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战斗生活的地方以及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还能深刻体会到延安精神的核心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以在这里,我强烈建议还没有参观过延安新闻纪念馆的朋友,一定要来看一看,相信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会对中国革命历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延安时期新闻事业有更加真切的感悟。
  陈晨:请李馆长和我们谈谈作为新时期的文博工作者,我们要如何弘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李英翠:当年,老一辈新闻人时刻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在艰难的环境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把党中央的英明主张,把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把人民群众的呼声,把胜利的希望,展现在亿万军民的面前,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战斗士气,为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正是清凉山上的红色新闻人,见证和记录了那段光辉的历程,让“红色新闻山”永放光芒。
  重温革命历史,作为新一代文博人,我们要在红色新闻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老一代新闻人的事迹中校准自己的方向,从光辉历史中汲取实事求是、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传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挖红色资源,做好学习研究利用,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讲好革命的故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致力于打造新时代红色教育阵地,更好发挥资政育人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陈晨:李馆长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分享给我们?
  李英翠:2022年,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并提出: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读永远不完的书。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文博工作者,我们应该继续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经验,将延安这本书永远读下去,将延安这段红色历史传播好。也希望栏目组通过《延安年华》这个平台将延安的红色文化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延安,来延安朝圣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