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9日
生态环境保护 与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
——专访延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刘凯
  记者 姜顺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生态文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市发改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陕回延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省市各项决策和部署要求,积极谋划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有效助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凯就市发改委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我市在“十四五”期间是如何规划环境保护工作的?
   刘凯:2021年2月24日,经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我市印发了《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独立成篇,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向和思路。同时,印发《延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提出“十四五”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个核心,统筹强化减排扩容和环境执法两个抓手,实现“三个稳定、三个力争、四个持续、四个提升”的目标,即: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断面稳定消劣;力争重点流域国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力争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力争碳排放总量提前达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油煤气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提升;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记者:市发改委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承担了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清洁取暖以及实现碳达峰等具体工作,这些工作目前进展如何?
  刘凯: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聚焦“稳控转”做强现代能源产业,2023年发电、煤炭、LNG、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88.1%、2.6%、19.6%、9.2%,煤炭总产能跃居全省第二,矿井综合机械化开采率在全省率先达到100%,非能工业占规上工业比重12.8%,较2022年提高1.1个百分点。聚焦“土特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苹果产量达464.4万吨、增长7.5%,鲜果产值259.1亿元、增长7.7%,新增果品加工转化能力5.7万吨。紧盯“扬挖补”做强现代服务业,延川乾坤湾、劳山森林公园分别成功创建国家5A和4A级旅游景区,刘志丹故居等5个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甘泉中通智能科技电商产业园投产运营。
  调整能源结构方面。一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稳妥推进风电、光伏开发,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并网新能源装机373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283万千瓦,光伏装机8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万千瓦。二是加快推进煤改气步伐。我市2023-2024年度及采暖季天然气保供工作圆满结束,实现民生用气全覆盖,零舆情、零短供、零断供。全市落实合同气量9.4亿方,实际消费天然气8.38亿方。三是强化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我市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三天最大用气量储气调峰项目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7824万元。分别于2021年6月、2022年10月建成宜川新源、志丹新沃达两个LNG应急储气调峰设施,共同承担全市天然气调峰储气任务。
  清洁取暖方面。一是热源清洁化改造。截至5月底,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30.26万户,已圆满完成了三年总目标27.54万户改造任务,改造面积
  22960万m。二是建筑能效提升改造。截至5月底,已累计完成改造473.3万m2,改造4.3万户。三是燃煤锅炉拆改及燃气锅炉低氮改造。2022年底全市已全面完成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完成燃煤锅炉改造356台。四是建成投运重点项目。已改造完成南区热源厂1#、2#锅炉超低排放;建成黄陵新区集中供热、永坪燃气供暖、宜川宝信、志丹西马岔、吴起燃气供暖等5个集中供热项目;建成安塞热电联产一期、洛川生物质燃料厂、生态环境信息化一期、宜川城市气化项目、老城区供热管网改造等重点项目;铺设供热管网62公里,市区、县城区集中供热已基本覆盖。
  实现碳达峰方面。一是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延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任务分工》,系统谋划全市节能降碳工作,打造全市合力、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工作新局面。二是按照从严从紧控制新增用能的要求,统筹考虑拟建“两高”项目的要素条件和经济效益,深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三是积极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等时间节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记者:刚才谈到了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清洁取暖以及实现碳达峰等方面的工作,那目前这些工作在推进当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刘凯:(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仍然不快。一方面发展质量不高。延安是典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较为单一,2023年全年能源工业产值1989.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0%;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28.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公经济占比低,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2%;非公经济占比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创新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投入强度0.4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发展要素制约严重。延安是典型的丘陵沟壑区,集中平坦土地较少,土地资源短缺对产业发展制约严重。同时,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且欠账较多,水、电、气等生产要素成本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招商引资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对沿海地区先进绿色产业转移吸引力不强。
  (二)能源结构调整仍需加强。我市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导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2023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1402.46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为695.44万吨标准煤,占比49.59%;油品消费量为195.51万吨标准煤,占比13.94%;天然气消费量为346.63万吨标准煤,占比24.71%;非化石能源为164.88万吨标准煤,占比11.76%。
  (三)能耗“双控”指标压力较大。一是企业低碳改造推动不快。目前我市重点用能企业一般采取余热利用、淘汰落后机电、设备变频改造等节能措施,但要达到行业能效先进水平,需对现有工艺进行重构、现有设备进行更换,投入成本高,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二是新建项目将带动能耗阶段性上涨。由于我市能耗总量基数相对较小,近年来新建的一批能源化工项目短期内将对全市能耗总量、强度造成影响,能耗强度会出现阶段性上涨。
  (四)清洁能源替代还有薄弱环节。我市清洁取暖工作还存在山体沟道、农村地区燃气管网尚未全面覆盖,散煤治理改造难度大,居民传统生活、采暖习惯未完全改变,部分乡镇、卫生院、学校等区域集中供热发展不足等问题。
   记者:为了更好地谋划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助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市发改委会如何来应对呢?
   刘凯:(一)加强“双碳”工作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一是发挥“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完善多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稳步推进碳达峰实施方案落实,协调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碳达峰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全市节能降碳工作稳中有进、落地见效。二是将能耗指标作为新建工业项目实施的前置条件,要求新建项目设计能效要达到行业能效先进水平。同时,研究制定市级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方案,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三是落实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双控”等最新政策,协同统计部门按照省上安排做好能耗相关统计分析工作,及时掌握全市节能指标形势,做到精准调控。
  (二)持续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是聚焦“稳控转”做强能源产业。以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兴电并举。严控“两高一低”项目和损害群众利益的“政绩工程”盲目上马。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二是聚焦“土特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以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契机,大力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产后处理、三产融合、品牌提升五大工程,贯通发展苹果产业和食品、化工、造纸、装备、物流、果旅等六大产业,加快实施以苹果为主的现代农业全链条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聚焦“扬挖补”做强现代服务业。紧紧围绕建设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国家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大力发展“文旅+”和“+文旅”产业。发展冷链物流、电商和快递物流以及大宗商品物流,构建与产业布局相匹配的物流网络。四是聚焦“新赛道”做强数字经济。围绕建设全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
  (三)全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一是配合推进陕皖通道建设,加快延安市北部区域2.3万平方公里初选光伏用地,保障陕皖通道配套新能源装机加快落地建设。二是全力保障新能源项目建设环境,确保2024年年底全市获批在建的28个372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建成并网。三是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确保陕武直流一期配套的5座26万千瓦共享储能电站于2024年年底前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