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小艳 南卫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中省关工委的精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延安市关工委将“弘扬延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作为工作品牌,增干劲、添措施、抓落实,积极组织全市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努力推动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再上新台阶。
立德树人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
7月25日,中宣部发布了2024年全国50名/组“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名单,延安红二十六军红军小学的鲍童羽光荣上榜,她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同学。
“新时代好少年”鲍童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红领巾志愿者讲解员。
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红色的印记。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鲍童羽走遍了枣园、杨家岭、凤凰山等革命旧址。从窑洞里的灯光到毛主席的小菜园,从质朴真诚的《东方红》到救亡图存的最强音《黄河大合唱》,一首首红色歌曲,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先辈故事,这些“读不完的书”,变成了她“讲不完的故事”。多年来,鲍童羽义务为全国各地游客讲解,收获无数好评,游客称她为“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播者”。
红色故事润物无声,激励着全市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树立远大理想。
鲍童羽说:“我将主动担负起新时代红领巾讲解员的光荣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延安精神和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市关工委依托延安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突出以办好红军小学为抓手,着力扩大红军小学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德育全过程,扩大传承红色基因的覆盖面,让广大青少年深刻感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自觉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在市关工委多方协调、积极争取下,全市红军小学数量增加到35所,实现了每个县区至少有一所红军小学的目标。并积极帮助红军小学协调资金471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大大改变了校园面貌,提升了办学质量和水平。5次组织全市200名红军小学校长、教师去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上海培训基地进行培训,使他们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理念,拓宽了新视野,提高了新能力。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从“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再到“读红色书籍、听红色报告、讲红色故事、访红色旧址、看红色影视、唱红色歌曲、诵红色经典、演红色话剧、寻红色足迹、做红色少年”等易行有效,青少年喜爱欢迎的“十红”教育活动。近年来,市关工委持之以恒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引导广大青少年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争做时代新人。
牢记立德树人的宗旨,市关工委在全市积极创建137个各具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为青少年学习延安精神,感悟时代精神提供了最直观的课堂和场所,将红色基因根植于青少年的血脉,把美好品德融入青少年的心灵。
点亮信仰之光,树立奋进之志。去年以来,全市涌现出“新三好”学生5652名、雷锋式好少年3367名、新时代好少年2472名。
“五老”关爱
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7月29日,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级战斗英雄、陕西省“最美五老”、延安市延川县关工委“五老”宣讲员呼荣碧荣获全国退役军人模范殊荣。
“你看这枚胸章,这是我当时在藏北巴江平叛战斗中荣立三等功得到的,这枚胸章是在查库战斗中荣立一等功获得的……”
在延川县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一群学生正在聚精会神聆听着一节与众不同的课程。年过八旬的战斗英雄呼荣碧向学生们讲述着自己的战斗故事,当讲到擒获敌人的情景时,同学们眼中闪着光,发出一阵阵惊叹。
“这样的课真有意思。每次听呼爷爷讲课,我都受益匪浅。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延远中学学生高琪浩说。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在延安中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延安中学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
谆谆教诲,殷殷嘱托,铸魂育人。我市各级关工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弘扬延安精神为主线,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充分挖掘利用延安红色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发挥广大“五老”优势和作用,依托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精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
有队伍,有基地,“新苗”成长空间愈发宽广。
抓基层组织建设、抓队伍建设、抓教育基地建设、抓典型树榜样、举办巡回展览、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延安将更多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育内容,积极协调公、检、法、司等部门,组织“五老”报告团,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教育活动,仅去年全市作法治报告401场次,使16万多青少年受到教育,指导建立各种法治教育基地49个,参与法治宣讲“五老”153名,使6.85万人次青少年受到教育;组织“五老”深入学校、社区、农村、企业,组织学生家长和青少年听“五老”讲党史、听父辈讲家史、听老师讲校史,积极探索拓展家教的新路子、新方法,全市开展家庭教育活动573场次,使17.27万人次学生和家长受到教育……
延安市“五老”群体始终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老有所为,用不变的初心哺育“新苗”,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奉献余热。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发展“五老”3870名,建立基层关工委组织2625个,创建“五好”关工委393个。
社会合力
关心下一代事业蓬勃发展
帮助困境青少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市关工委多年坚持“教育在校的,辅导校外的,资助失学的,关爱留守的,帮助进城的”工作思路,广泛组织动员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开展了“十百千万工程”扶贫帮困活动,使1万多名留守儿童,2万多名困境学生,500多名失足青少年和10多万名中小学生得到关爱和帮扶。
“自己的孩子,别人比自己都上心,感觉很不好意思。”这是子长市马家砭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学生张文博的家长向班主任李慧老师说的话。
2023年11月,子长市关工委在马家砭镇中心学校试点举办帮扶座谈会,促成该镇36名爱心人士结对帮扶36名留守学生,张文博等获得资助。
张文博是子长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任治安结对帮扶的对象。自从得到帮扶以来,张文博在学习上更加积极努力。他说:“我不能辜负那些帮助我的人,也不能辜负老师们和家长对我的期望,所以我只有努力再努力。”
王佳涛是马家砭镇中心学校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家中两个姐姐上学,父亲出车祸养病,全靠母亲做农活支撑全家的生活。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王佳涛常常为自己的学习费用发愁,寡言少语、闷闷不乐。
自从爱心人士提供帮助后,王佳涛因不再担心上学费用专心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人也变得开朗起来。
养正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会。2023年以来,子长市关工委将帮扶目标对准农村困境青少年,大力倡导、组织和推进结对帮扶活动,积极争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分别在马家砭镇、涧峪岔镇先后两次动员当地爱心人士参与爱心帮扶,让马家砭镇中心学校、涧峪岔中心学校79名学生获得79名爱心人士的长期结对帮扶。每学期1000元的帮扶资金,托起了孩子们的上学梦想。
好的帮扶不是简单给钱了事,子长市关工委提前谋划,对帮扶内容、资金用途、交流沟通机制作了细致规定。帮扶人和学生结对后,不仅在资金方面提供帮助,更在情感交流、心理疏导、思想引导、习惯养成等方面给予关怀,尽力弥补受助学生家庭教育的短板,当好学生的第二家长。
“结对长期帮扶留守学生,对我们农村学校可以说是及时雨,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现实困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还深刻影响了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增强了校园内外的团结协作,形成了共育英才的良好氛围。”涧峪岔中心学校校长郭宏斌说。
爱心帮扶人士惠建国说:“子长关工委搭建的这个助学平台,在帮助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同时,也让我们找到了报效家乡的最好办法,很有意义,有信心把这种爱心坚持下去。”
扶贫助困,让每一名青少年向阳而生;心理健康是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石,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的前提。
从去年开始,市关工委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指导各级关工委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督促指导全市各中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和常规工作,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专业辅导,努力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正确引导青少年度过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一枝一叶总关情,点点滴滴暖人心。一项项举措和措施、一次次关爱和帮助、一个个“银发”的身影,正用大爱托举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市关工委主任刘兆年表示,将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青少年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努力培养新时代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