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0日
把老红军的故事传播到广大青少年心田
——“老红军的故事”系列活动侧记

  记者 李星棋 方大燕 赵合欢 贺刚
  8月9日,由中省市联动举办的《英雄礼赞》——“老红军的故事”系列活动在延安启动。与此同时,《英雄礼赞》老红军油画作品展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展、《老红军的故事》书籍正式公开发行、《老红军的故事》系列视频在延安正式开拍。
  “老红军的故事”系列活动是一项以文学艺术形式,向广大青少年讲述红色故事、弘扬长征精神的有力举措。而老红军油画展则是老红军形象风采的一次集中展现。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油画作品展,60幅色彩鲜明的百岁老红军肖像构成一部视觉壮观的红军英雄谱,写真与传神相统一,给人一种直抵心灵的震撼,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画作中的这名老红军名叫邹衍,他出生于191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当年年仅15岁的邹衍就发明火牛阵,并曾以此夺回失地。”
  “这名老红军名叫杨永松,1935年的夏天,杨永松和他的战友们刚刚翻越了雪山,即将踏入的是生死未卜的大草原,他的双腿长时间浸泡在雪水当中,差点丧命。但是杨永松凭借着坚强的意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大草原,后来还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少将之一。”
  “老红军莫异祥是四川仪陇人。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红军将士们常常面临饥饿的困扰,在大家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老红军莫异祥抓了三条小草鱼,做了一大锅鱼汤,正是这锅‘鱼汤宴’给了红军将士们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
  每走到一幅作品前,来自各地的小小讲解员们便讲述起老红军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革命先辈用一生诠释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的苦难与辉煌,也让一幅幅作品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这批油画是中央美院教授潘皓与延安枣园美术馆馆长李旭冉合作,自2018年夏季开始,用三年时间自费创作完成的。其间,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24个省市区,行程5万多公里,先后采访了125位老红军及其家人和工作人员,抢救式完成了100位老红军的现场写生作品。
  这些作品所描绘的都是创作时依然健在的百岁左右的红军老兵。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经历了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卓绝,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解放战争的出生入死,有的还经历了抗美援朝的残酷考验……
  “我们组织这次老红军主题油画展,是出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责任,希望青少年在观展中与英雄老兵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视’,感受直击心灵的震撼与红色熏陶。”省关工委主任郑小明介绍道。
  根据油画作品所提供的线索,省关工委组织作家用一年半时间进一步走访了这些把毕生热血和忠诚献给党的红军老兵。令人遗憾的是,因这些百岁老红军有的身体欠佳、有的已经离世,最终只走访和整理了55位老红军的经历和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不凡的生与死的亲历;
  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重温初心的精神洗礼。
  经过紧张的组织整理和反复修改,《老红军的故事》这本书籍已经成册,即将由新华出版集团公开发行。按照时间顺序,该书分为长征岁月、抗日烽火、雄师过江、建设时光四个篇章。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精美的插画,配以个人简介、历史照片,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再现了红军老兵亲历党和国家以及军队建设各个历史时期、各类重大事件的红色记忆。
  “这本书是老红军油画的文字延伸,是广大青少年了解老红军的故事,理解红军精神、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郑小明评价道。
  老兵终将老去,但他们的精神气质永存。
  如何把这些有价值的记忆、有感召力的事迹、能凝聚民族的强大精神传承下去,尤其是走近广大青少年、影响青少年、教育青少年?
  省关工委组织专业人员对《老红军的故事》进行再次创作和加工,完成了55集短视频脚本创作,每期讲述一位老红军的故事,利用现代制作方式和先进融媒传播手段重温长征历史,通过师生间“讲述+提问+致敬”的方式,以纪实的手法带领观众“沉浸式”欣赏画展、聆听故事。节目将通过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平台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播出。
  郑小明说,无论是老红军的油画展,还是《老红军的故事》书籍,以及系列主题短视频,都是趁这些“国宝级”的红军老兵健在时所做的一种抢救性工作。目的是通过充分挖掘“老红军的故事”这一珍贵主题,运用“立体式、多层次、全覆盖”的模式,把他们的光辉形象定格于画面,把他们的亲历故事述之于笔尖,把他们的英雄事迹传播于网络,把老红军的故事鲜活生动地传播到广大青少年的心田,把伟大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