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泥湾千亩稻田景观 “以前这里河道淤塞严重,岸坡坍塌,还经常断流、干涸,根本没有什么‘景观’可言。”南泥湾镇桃宝峪村第一书记王林说,经过治理以后,河道主槽是以前的两倍多,还修建了水坝、引水管线、污水处理设施,现在的汾川河,水常有、水长流。
翻天覆地的变化始于2020年。由水利部、财政部组织开展的第一批55个试点县(市、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启动实施,宝塔区就是其中之一。该试点项目选取汾川河南泥湾段28.03公里,总投资3.67亿元,着力将当地打造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水系整治示范区、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
所谓水系连通,就是通过河道疏浚、岸坡防护、打坝围栏、水土保持等措施,将水系彼此相连、相互贯通,让水系之间能够枯丰调剂,实现水常有、水长流,同时通过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增加绿化植被,保障水清景美。试点项目开展以来,截至2023年底,南泥湾新增河道水面面积300亩,稻田及湿地面积330亩。
“汾川河的变化得益于水系连通项目治理,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带动了区域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真切地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含金量。”王林说。
生态环境的变化让这里的村民也因此受益。2021年,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村民冯延东回到老家,把自家的7间房改造成特色民宿,办起了农家乐。
“以前我们去南方打工,看到山清水秀的风光特别羡慕,现在游客来了都说咱南泥湾就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冯延东说,去年净收入有30多万元,等到冬天淡季时,还要在自家后院建十几间民宿,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游玩。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为南泥湾发展红色主题教育,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到南泥湾看“红”赏“绿”,南泥湾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从2019年的零收入到2023年30.1万元,加上新成立的环卫一体化公司,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2019年的1.5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86万元,以后还会越来越高。”王林说。
走进南泥湾千亩稻田,满眼绿色入眼来,稻田旁水渠里水声潺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这里大面积的稻田是很稀缺的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过去老百姓为了种水稻,半夜就要起来,去离这儿4公里外的地方‘抢’水。水系连通项目实施后,修建了统一的水渠,定时从水库放水,水稻长得好,老百姓也轻松了。”延安南泥湾集团农业有限公司经理刘浪说。
近几年,公司还与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绥滨农场有限公司展开合作,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景观稻田,生产南泥湾大米,打响叫亮“南泥湾大米”品牌,稻田亩均产量1000斤左右,亩均产值4000余元,有效带动发展旅游农业观光景观和群众致富。
随着水系连通、水源涵养、生态恢复等措施,南泥湾河道、湿地等水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明显改善。
南泥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部部长刘岗说,目前区域内的主体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7%,小、白鹭、苍鹭等水鸟数量显著增加。此外,还观测到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在南泥湾湿地公园停留觅食,去年引入的20只朱鹮今年顺利孵化出5只幼鸟。
红色南泥湾,陕北好江南。现如今,满眼青绿、稻花飘香、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新时代南泥湾呈现在黄土高原。
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宜然表示,南泥湾水系连通及农村综合整治项目的有效实施,恢复了“陕北好江南”的自然美景。黄龙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有效支撑了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红色教育产业发展,增产富民景美的综合效益凸显。安塞南沟坚持“山峁缓坡修梯田、陡坡山间种林草、沟道打坝造良田”的治理模式,成为陕北地区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水利支撑乡村生态振兴成效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