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左老师讲过,他曾写了一本诗集,名字叫《长长的乡韵》。因诗集没出版,我一直都没能读到,心里感到特别遗憾。
前一段时间,左老师的儿子晓明给我打电话,说他把父亲的作品打印成册,问我有没有空校对一下。我虽然很忙,但一方面是出于对左老师的感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想看这本书,就很痛快地应了他的请求。
在校对书稿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原稿的纸张大小虽然相同,但并不是同一种样式,既有他的字迹,也有别人誊写的痕迹。这可能是不同时期创作整理的缘故,也可能是为出版做准备的缘故。原稿统一进行了装订,并用牛皮纸做了封皮,足足有5厘米厚,看上去虽然已经有点陈旧,但依然散发着扑鼻的墨香。
左老师原名左登正,洛川县槐柏镇西北定人,1938年出生,2021年去世,左正是他的笔名。左老师做过工、参过军、教过书、做过行政领导,曾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洛川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左老师一辈子酷爱文学创作,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40万字,文物学术著作20余万字。文学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中国百家乡土诗选》《中国当代短诗选》等十多种国内外选本,名录入《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出版有童话诗集《宝葫芦飘游记》。诗作曾先后获全国及地市奖。文物作品有《洛川古迹小苑》《兴平寺水陆道场画》。
左老师还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创办了《烂柯山》诗报和《高槐文学报》,指导了洛川中学文学社等创作活动,对培养当地文学创作人才和推动文学创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左老师既是我的文学引路人,也是我到洛川县博物馆工作后的同事和老师,他在文学创作、文物研究和文史知识学习方面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我永远都忘不了他。
《长长的乡韵》是左老师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创作的短诗及长诗《取斧记》的合集,共收作者所作短诗120余首。短诗分《这一方热土》《唱给乡妻的歌》《长长的乡韵》三部分,是诗人对先辈的深情缅怀,是诗人献给黄土地父老乡亲们及妻子赤诚的歌、深厚的爱。
《这一方热土》约占整个诗集的三分之一,也是整个诗集的重中之重,按生与死、延安赋、轩辕祭、陕北鸟瞰、骊山赋五个篇章,从陕北的风土人情、陕西著名的文物遗迹等角度,抒发了作者对这片土地及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短诗中既有写大人物大事件的《轩辕祭》《贵妃池》《鸿门宴》《中国槐》等作品,也不乏写普通人普通事的《小白花》《米酒》《黄土草民》等内容。无论是写大事件,还是刻画小人物都写得很到位,充满了乡土气息,这些都可以从《小白花》里面看出来。在开篇的第一段,作者先是用“古城外,荒塚前,那朵小白花”呈现给读者一个固定画面,接着用“有谁记着她?他还记着她。”这样一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把读者引入到故事之中。第二、三段以回忆的手法,交代了她在一场战争中牺牲,弥留之际留下在她坟前插上一朵小白花的遗愿。第四段采取了白描手法,将“长长的送葬队列,他没有去参加”与“送葬的人群远去了,他悄悄在她的坟前,扒开新埋的黄土,插上一朵小白花。”进行对比,既体现了大家对英雄的怀念之情,更突出他对她的独特情感。第五、六段先是用“小白花年年悄悄地开,小白花年年悄悄地谢,他已有了她——还有了一朵小红花。”交代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年,他已经结婚并获得了荣誉,接着笔锋一转,再次强调“他忘不了她——古城外,荒草萋萋,坟塚前那朵小白花。”最后一段“年年清明,他还去坟茔除草,抚摸他那小白花。”表面上看起来写得平平淡淡,但却在前后呼应中升华了主题。
在左老师生活的年代,丈夫为公家做事,妻子在家务农并照顾儿女几乎是普遍现象,不管将这种家庭称为“两头沉”,还是说成“双保险”,都不会影响人们对这种分工理所当然的判断,夫妻双方更不会因此而彼此抱怨或者觉得彼此亏欠。但左老师的思维似乎更加超前,他在看到这些的同时,感受到乡妻对自己事业的大力支持,这也是他写《唱给乡妻的歌》的不竭动力。《乡妻》中“我月日四十不回一次家去,乡妻一年半载不进一次城里。”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乡妻母瞳里的那条线》中“去吧!去吧!大丈夫怎能围着妻子儿女旋转。”是妻子对丈夫的支持,《裹肚》中“妻子亲手给我围上肚心,我心里一阵热热乎乎。”是他对妻子的感激,《家宝》中“放心地去会见诗友,这个家我百斤也担,千厅也担。”是对妻子的赞美,《麦乳精和乡妻》中“我的妻子生病许久许久……佝偻的身躯还压着一家的重负。我不忍心她劳累下去,竟买回一盒‘麦乳精’为她滋补。我给她冲一碗送到唇边,她难难的眼神在无声地责备:‘乡里人生个小病抗抗就过去了,何必这样破费!’‘留着钱给老人备办冬衣,给孩子买笔买墨……’她不忍心喝下肚啊!将递过去的瓷碗轻轻推回。我接过滚热的麦乳汁,望着絮絮升腾的热气。麦乳精——乡妻!乡妻——麦乳精!”是妻子的奉献精神,也是夫妻之间的深情。左老师写的虽然都是家长里短,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与老伴、子女之间绵绵的长情。
《长长的乡韵》虽只收录了26首短诗,但这些描写大塬风土人情短诗点明了整本诗集的主题,它把黄土高原上人们的酸甜苦辣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感到回味无穷。
《取斧记》来源于洛川民间传说,它通过序歌、送别、引路、美女、搭桥、白翁、还斧、尾声等章节,还原了桃花洞里的桃哥和仙姑河里的仙姑为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经历千辛万苦,借来柯山宝斧,最终降服柯山妖魔的故事。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达到了一咏三叹、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如果对其进行改编,将其拍摄成动画片,其效果绝对不亚于《哪吒传奇》等。而再将其用于开发打造烂柯山、仙姑河景区,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左老师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快三年了,但作为洛川乡土诗歌的一个领军人物,他的影响还在,他的作品还在,这些作品如同洛川大塬上遗落的乡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洛川的文化繁荣而不懈努力,让那浓郁的乡韵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成为洛川大地上永不褪色的璀璨瑰宝。
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