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2月,我来到延安下坪公社李家砭村插队。这个小山村自然条件还是不错的,当时北京月坛中学共有十名青年到此插队,被分配在三个生产小队。
在这里插队首先要过生活关。十个人分三个灶,每个灶房有一个水缸。做饭生活需要饮用水,在北京有自来水,而在插队的李家砭村饮用水全靠双肩挑。
水源在哪里?我跟随村民从院内穿过小道下坡来到河边,见到了石崖下人工开凿的水池。泉水缓缓流入水池,清澈见底。当年,农村穷买不起铁桶,家家户户都用木桶担水。木桶被水泡起后很重,一对木桶就有3公斤重。我们北京学生从来没有担过水,我也是第一次担水。我将木桶淹在水池中,待装满水后提到池边,随后便挑起两桶水,晃晃悠悠从沟里往坡上挑。村民们不费劲儿就能一口气挑上披,我就不行了,挑起木桶水直往出洒。等挑到灶房,一桶水只剩半桶,不仅裤子被洒湿了,肩膀也被压红了。
三队知青有两位女生和我组成一个集体户,自然由我担起挑水的重任。平日里担水困难小,但雨雪天气路滑,担水的事儿就不简单了。
有一次雨天担水,一不小心脚底一滑,人虽没滑倒,但连水带木桶滚落河滩。木桶碎了,我心里很是难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学过其中一条,损坏东西要赔。我赶紧收集好木桶残片来到房东家,从衣服中掏出仅有的5角钱赔偿他木桶损失。房东见我哭丧着脸,再看了一眼木桶残片,并没有责备我,找来铁丝三两下就把木桶修好了。我要付修木桶的钱,房东大爷说这工夫钱免了。我说:“刚修好的木桶缝子很大,容易漏水。还能盛水吗?”大爷说:“娃子,你把木桶放在沟底下的水池里,木桶一潮,缝子自然闭合了,明天照常用。”没想到,次日我担水时,木桶果然不漏了。
我热爱养我的小山村,更忘不了滋养我的山泉。挑水让我度过了生活关,练就了铁肩膀,我一人中午能担十几人的饭罐上山,中途不歇一次直达目的地,即便现在挑一担水也不成问题。
那时,李家砭村三个队共有三个泉水池供村民饮用。因为泉水从河岸边的石缝流出,夏季洪水来临淹没水池,洪水过后,我会自觉将水池里的污泥掏出,并清理好池坑,保证村子人畜安全饮水。每当夕阳西下,村民从沟里往家挑水时,一人挑一担水的身影在阳光映照下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给小山村带来生机。
再回李家砭村,那挑水的故事已成为历史。如今,人畜饮水问题解决了,村民找到了更好的泉眼,利用自然落差把泉水引到家里,水龙头一开泉水就到家。那幅夕阳下挑水的画面,只能浮在脑海中。
李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