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伟 刘晶
耳鼻喉科的一种鼻部常见病——慢性鼻窦炎。病如其名,这是一种慢性病,医学上对于大部分慢性病的定义都是病程(即出现症状的时间)超过12周。所以慢性鼻窦炎的定义就是鼻腔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病程超过12周。
那么,什么是慢性鼻窦炎,有什么临床表现,应该如何规范治疗?为此,我们采访了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武大伟。
什么是慢性鼻窦炎
武大伟说,鼻窦炎是耳鼻喉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感冒期间,很多人都会伴发轻重不等的鼻窦炎,感冒后期流黄涕可能就是因为急性鼻窦炎引起的。而大家也不必因为这种鼻窦炎而害怕,一般急性鼻窦炎会在10天左右康复,因此多数人并不会患上长期的、慢性的鼻窦炎。但有一小部分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因为反复发作鼻窦炎、鼻腔结构异常、感染、吸烟、过敏等等因素,就会逐渐进展为长期发作症状的鼻窦炎,即慢性鼻窦炎。
有什么临床表现
武大伟说,主要是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或涕倒流),还有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但并不是所有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都同时具备上述症状,也不是出现了上述症状就一定是慢性鼻窦炎。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查体以及影像学(标准是CT)检查才能最终确诊。目前检查包括鼻内镜或鼻窦CT,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外周血、鼻腔分泌物以及组织病理学,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百分比。
目前将慢性鼻窦炎分为两类:伴鼻息肉、不伴鼻息肉。其他分型有嗜酸性鼻窦炎、非嗜酸性鼻窦炎;单侧、双侧;单侧如:真菌球、牙源性感染相关鼻窦炎等;双侧如:嗜酸性鼻窦炎、双侧鼻息肉、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中央区变应性疾病、肉芽肿性血管炎、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等。
因为慢性鼻窦炎对鼻腔鼻窦黏膜的长期刺激,导致了鼻窦正常黏膜肿胀、增生、息肉样变,最终形成鼻息肉。鼻息肉有葡萄串儿样的,也有大荔枝样的,这与发病部位、病因等有关。鼻息肉通常是引起慢性鼻窦炎鼻堵症状的罪魁祸首。同时,因为鼻息肉好发于窦口附近,一旦长大,会进一步堵塞窦口引流,加快慢性鼻窦炎进展。
慢性鼻窦炎的规范治疗
第一步是规范用药。药物分为以下几类: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和免疫抑制作用;大环内酯类,主要应用于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无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总IgE水平不高,且变应原检测阴性的不伴鼻息肉患者,主要起到抗炎、抗细菌生物膜以及免疫调节作用;抗菌药物;抗组胺药和抗白三烯药;黏液溶解促排剂,可稀化鼻腔和鼻窦分泌物,并改善鼻黏膜纤毛活性,促进黏液排出,有助于鼻腔、鼻窦生理功能的恢复,可辅助用于慢性鼻窦炎;减充血剂,可缓解鼻黏膜炎性反应导致的黏膜充血和肿胀,减轻鼻窦引流通道的阻塞,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可与糖皮质激素短期联合用药;中成药,推荐作为辅助治疗药物,辨证施治;鼻腔冲洗,鼻腔盐水冲洗作为单一疗法或辅助治疗对成人和儿童均有效,还可用作难治性鼻窦炎的长期治疗以及妊娠期的维持治疗。
第二步是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药物治疗无效后,内镜鼻窦手术是首选的外科治疗手段。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切除鼻腔鼻窦不可逆病变,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促使黏膜炎症消退,促进黏膜腺体和纤毛清除功能的恢复。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手术治疗: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明显解剖学异常;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鼻息肉;原则上须经过不少于12周的规范化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满意;出现颅、眶等并发症。手术目前均采用微创入路,即鼻内镜手术,表面无切口,均于内镜下在鼻腔鼻窦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