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虎
《同舟》是一部书写新时代、新乡村与新农民的乡村振兴题材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同舟》中,忽培元以真人真事展现当下新乡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群体,进而将其文学化,在小说中塑造出以新时期返乡知识青年等为主体的新型农民,从而展现了以作者故乡陕西大荔为原型的同舟村在乡村振兴中发生的变化。
忽培元在《同舟》中描绘出一幅生动而又真实的新时代乡村美丽画卷。他以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同舟村为切口,完整呈现且深刻剖析这个在以新时期返乡知识青年赵志强为首的村领导班子和全村人共同努力下建成的堪称新时代样板新乡村的古村,展示出乡村变迁的曲折过程和广大村民的心路历程,着力为新时代的新人物高歌礼赞。作品生动描写了以赵志强为代表的一群有文化、有志向和远大抱负的年轻人。他们积极深挖同舟村历史文化积淀,敢用、善用、巧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现代农业理念,以文化复兴促进乡村全方位发展。
《同舟》这部书看起来是书写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上它在内涵上已经大大地突破了这个范畴。如果说忽培元的《乡村第一书记》相对侧重于脱贫攻坚,那么《同舟》主要是着眼于中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新型农民和新型农业产业发展。
《同舟》不是简单地对当下乡村振兴进程的描述,而是紧扣时代主题,随时间、事件对真实乡村人民从物质到精神进行全面梳理,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进行系统思考。作者注重将同舟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这就使得小说内容翔实、人物生动,既有时代之新辉,也有传统之底蕴。正如忽培元所说:“我是从土地里生长起来的,把真实的农村写出来,把农民的实际情况和想法写出来,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
《同舟》之所以可读、好读、耐读,就在于其作品当中扎实丰富的内容都是源于当下新乡村、新农人的实际日常生活,其稳健厚重源于作者日积月累的实地体验。小说中大量运用典型的陕西关中东府方言,展现出极强的地域特性。当然,方言并非占据全文,一部分方言保留了原本模样,另一部分则经普通话加工后以文学语言呈现出来,体现出忽培元从方言到文学语汇的探索。
忽培元写作的出发点立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真实状况、内心诉求,写出生活故事下的思想潜流与观点交锋。忽培元有着扎实的乡村日常经验,小说中大量涉及的乡村行政模式以及特色民俗风情都是忽培元多年来下基层、进田地村庄亲身经历与见证的。就人物塑造而言,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立体饱满的,他们的身上都具有不同的特质。此外,忽培元也没有忽视在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女性,极力发掘出女性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的强大时代力量,高度赞扬女性在家庭生活与工作创新中的果敢与勇气。
当然,最为核心的创新则体现在忽培元所选取的写作对象:新型农民。乡村要发展,最核心的就是人才。如果没有现代农业技术、现代文明的渗透,那么乡村的发展会大幅减缓。如果不造就大批新型农民,那么乡村建设就无从谈起,更何况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群体是乡村振兴中最活跃的因子、最重要的因素,他们自身充满活力,为乡村未来发展蓄满后劲儿。青年时期是最能干事的时候、最有创造活力的时候。新型农民群体的主力军是青年,乡村的脱贫攻坚、发展振兴,最主要的力量还是青年。小说中塑造的大部分新型农民,都是在新时代乡村建设与发展中成长的年轻共产党员和农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返乡知识青年,一部分人是主动转型的农民。他们的成长与乡土文化息息相关,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阅读小说,读者始终能够感受到忽培元对中国乡村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小说中的新型农民群体也同样如此,他们的信念无比坚定,将建设新农村作为他们的目标与任务,进而为之挥洒汗水与青春。乡村给予了他们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他们也以自己的勤奋努力与智慧勇气交上了令老百姓满意的答卷。
在忽培元的小说中,我们能够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的巨大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心理的变化。小说何以起名《同舟》?忽培元认为,心目中的乡村,像一条船,永远在风浪中搏击。“同舟”也正是书中村庄的名称。同舟村就像停泊在黄河岸边的一艘古老渡船,在新的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重新扬帆远航。
可以说,《同舟》就是漂泊的游子忽培元献给故乡的礼物,是其重回故乡、记录故地、礼赞故园的心血之作。透过《同舟》,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对故乡的守望,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乡村、对农民的浓浓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