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7日
胜利吴起
刘治宜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挖掘文化特色,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铸魂添力。那么,对于吴起,我们认为最为闪耀、最为特色的字眼,当属“胜利”。胜利之于吴起,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有着红色文化注脚,更有着时代最美诠释。
  在纷繁的古代历史长河中,魏国大将吴起,镇守西河长达二十余年,攻城略地,使强秦不敢东向。他和孙武都是著名的军事大家,通兵、法、儒3家思想,著有《吴起兵法》。在军事战绩上,他比孙武更加显赫。他的一生与诸侯76战,全胜64战,战平12战,常常能够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吴起的“阴晋之战”以5万魏卒击溃了50万秦军。他手中的铁鞭,直指洛河流域,把大片的秦地置于魏国版图,今天吴起脚下这块土地,成为他屯兵的大本营。不但县域以他留名千古,而且县境内还有吴仓堡、马营、走马台等地名,都在铭记着他创造的辉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吴起,青史上留下了“战神”的美名。他在魏国倡导的“以德治国”和在楚国实施的变法,使两国立于虎狼般的战国七雄之中,这又使他成为历史上与商鞅齐名的改革家。吴起有幸成为这样一位创造历史人物的英雄建功之地、千古留名之所,彰显出这块土地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为这块英雄土地根植下了胜利文化的历史基因。
  在光辉的中国革命历史中,吴起有着闪耀胜利光芒最为耀眼的一页。吴起是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前辈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因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而闻名天下。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从18日夜宿张湾子、19日到达吴起镇至30日离开,毛主席和中央红军在吴起一共13天。这13天里,毛泽东作出了“决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来”的部署,在吴起镇西面平台山上的一棵杜梨树下,指挥了著名的“切尾巴”战役,彻底切断了长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结束了长征中的最后一战,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吴起人民把这座山改称为“胜利山”。吴起由此成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这13天里,毛泽东在吴起第一次总结了长征,作出了“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著名论断。这13天里,吴起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吴起镇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完结,开创了党中央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作出了“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等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毛泽东说,陕北的贡献是两点,一个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一个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毛主席和中央红军在吴起的13天,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程。从落脚点到出发点,从13天到13年,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吴起这片红色的土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红军长征落脚吴起后,重整行装再出发,从吴起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走进北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吴起人民秉承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光荣传统,战天斗地、自力更生,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吴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激励下,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一个个新胜利。从昔日的荒山秃岭到今天的青山绿水,从国定贫困县到先后跻身全国百强县、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从山区小县到全国文明城市,山乡巨变、吴起腾飞,无处不凝结着老区人民的奋斗汗水,无处不闪耀着属于我们吴起的胜利荣光。
  胜利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红色文化基因的中华优秀文化。胜利文化彰显的是文化精髓,体现的是文化自信。这种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与时俱进,永远闪耀着时代价值、时代光芒。我们大力挖掘宣传弘扬胜利文化,形成了一些具有吴起鲜明特色的典型经验做法、时代精神风貌。比如,在退耕还林中形成的“敢为人先”“敢教山河换新颜”精神气概,在石油大开发中形成的“三无怨”精神风采等。
  今天,走进吴起,可以看到“胜利山”景区、“胜利号角”广场雕塑,可以品尝“胜利山牌”荞麦香醋、“胜利宴”吴起美食等,“胜利”俨然成为吴起的“名片”,也成为激励一代代吴起儿女的不竭精神动力。
  (作者为吴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起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