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7日
推动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 着力提升育人质效
刘再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要用好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探索,积极发挥渭南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红色文化资源,将地方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着力提升育人质效。在思政课创新发展过程中,学院立足地方特色,坚持走应用型、地方型、特色型创新路径,讲好地方文化故事、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使学生在更熟悉、更亲近、更深厚的文化滋养中成长成才。
   发掘渭南地方故事,创新思政育人新素材
  渭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舍身取义、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务求实效、敢于担当”的创业精神、“不拘于古、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都是渭南经久不衰、代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基因。在思政课教学中,学院根据思政课特点,积极汲取当地文化资源,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深度融合。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引用汉代杨震“四知却金”的典故,增强学生正确认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品格,培养正确的道德观、金钱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课程授课中,重点讲述由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的一大批农民运动骨干的其中11位渭南籍学员,回到家乡后领导的农民运动,加深学生对地方革命史的印象。这些生动案例素材,提升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育人成效。
  学院开设地方特色文化课,打造地方文化学习研究平台。在引导学生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社会实践,通过学习实践走出去,增加实践认知水平。通过韩城等地的研学,体验司马迁及《史记》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在蒲城考院、蒲城文庙、林则徐纪念馆学习,深切感触到舍我其谁、服务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在潼关战争博物馆,体验战争的残酷无情,珍惜和平生活。同时,大四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中,以渭南文化作为关键词,撰写论文过程中再次体验本土文化赋予的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运用地方人文资源,拓展实践育人渠道
  渭南具有厚重的历史遗存、丰富的人文资源,区域有文化之祖仓颉庙、春秋古芮国青铜器博物馆、战国秦魏河西之战长城遗址、唐代帝王陵墓博物馆的历史文物,皮影、老腔、麦秆画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地方文化资源的厚重。学院挖掘渭南地方人文资源的育人素材,在“两创”“两结合”中不断夯实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内容,提高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与拓展,增加育人内涵。
  学院与文旅、研学、会展中心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开设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深层次合作办学,构建全方位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与富平县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文化共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文化调研活动,组织学生前往韩城参加“风追司马”大型历史文化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太史公精神及《史记》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感悟。充分发挥课外课堂的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价值感悟,成为新时代渭南文化事业的推动者、弘扬者。每年9月举办“渭南农民丰收节”,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携手渭南博物馆在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举办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引导师生增强对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理解。
   传承地方红色基因,注入铸魂育人心内涵
  渭南是马克思主义在西北地区传播的最早基地。百余年来,革命文化始终是渭南人民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精神基因。守好红色根脉、挖掘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是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学院着力打造红色学院,用革命文化滋养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学生继承革命光荣传统,增强铸魂育人使命。
  学院与渭南党史研究室、渭华干部学院、渭南博物馆等单位开展研究合作,挖掘、整理渭南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区域红色文化研究水平,在理论宣讲过程中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增强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精神引领。学院与临渭区崇凝镇共建渭华起义研究基地、与蒲城县永丰烈士陵园共建西北野战军在渭南研究基地,用革命事迹育人铸魂。在课程创新上,建设《渭华起义》虚拟仿真模课程、编写《榜样的力量》《渭南红色等案》等教材,设立《渭华照金精神》等选修课,并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中广泛应用,起到弘扬区域红色文化的作用。
  学院积极推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学院与人文学院共同录制《最后一张全家福》原创话剧,演出数十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组建渭南红色宣讲团,用文献、录音等制作宣讲课件,将地方红色故事融入宣讲内容中,彰显时代魅力。发挥红色文化志愿着力量,用行动视频录制《寻访抗美援朝志愿者》视频,用视频教化育人。同时,学院布置寒暑假假期作业寻访当地红色人物事迹,增加学生实践学习主动性和教育性。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