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雷源)近日,延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病区团队运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成功为一名患者切除了约13cm×5.5cm的巨大肠道肿物。为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患者特意制作了两面锦旗分别送给中国医科大学马文壮教授和消化内科一病区王会丰主任及全体医护人员。
37岁的庞女士身体一向挺好,近期却突发腹痛腹胀,且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无缓解迹象,庞女士急忙前往延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病区就诊。王会丰主任在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后,建议进行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其降结肠处可见一巨大肿物,几乎填满了整个肠腔,内镜下无法完全观察到肿物全貌。完善腹部增强CT回报降结肠内有团块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晰,结肠脾曲可见部分肠管套入降结肠。如此巨大的肠道肿物,已导致肠道不完全性梗阻,这也是引起庞女士腹痛腹胀的直接原因。根据以往丰富的内镜经验及腹部增强CT结果,王会丰主任诊断为降结肠脂肪瘤。
在中国医科大学帮扶专家马文壮教授的指导下,消化内科一病区诊疗团队在与腔镜室、手术麻醉科共同会诊讨论后决定为其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简称ESD术,是将内镜顺着消化道直达病变位置,然后使用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一次性剥离,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王会丰主任表示,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ESD技术已成为治疗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首选方法。
但令人担心的是,该患者的肠道肿物体积巨大,一方面堵塞肠道,空间狭窄,操作受限,难以分离;另一方面,其血供丰富,术中容易出血,这无疑大大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主管医生李敏积极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手术如期进行。中国医科大学帮扶专家马文壮教授亲自主刀,术中内镜沿消化道直达病灶,操作视野清晰,经过标记、黏膜下注射、环周切开、黏膜下剥离,逐步将肿物切除干净,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整个手术耗时2个小时,术中出血极少,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测量肿物为13cm×5.5cm,如同一个红薯般大小,病理送检结果回报为黏膜下脂肪瘤,属于良性肿瘤。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各项指征显示达到治愈性切除,住院一周后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