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7日
说到就要做到
冯晓容
  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一个高鼻梁、蓝眼睛,身穿笔挺西服的人,正被一群陕北老乡簇拥着。
  他叫马海德,是第一位来到延安的外国医生。
  哪里有病人,他就去哪里。这是马海德刚到延安时对百姓的承诺。大树下,田野上,延河边,宝塔旁……到处都有他背着药箱的身影。
  马海德一直是一个说到就会做到的人。
  当马海德还叫海德姆时,一贫如洗的家里,所有的煤都用光了。他对妈妈说,他要出去捡煤渣,好让妈妈能做一顿烤饼。
  尽管被警察追赶,还被尖锐的钉子刺进脚底,但回来时,他的小竹篮里盛满煤渣。那年,他才五岁。
  海德姆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热带病正肆意侵蚀着中国人的健康。他和同伴说,他要留下来,给中国人治病。
  后来,他的诊所开在了上海九江路。
  海德姆发现,身体的疾病可以医治,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当时社会环境对百姓造成的伤害却深入骨髓。他对自己说,中国的希望就在那些抱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身上,一定要帮助他们。
  海德姆的诊所从此成为中共地下党员的秘密联络点。
  医生的直觉告诉他,战争的前沿阵地更需要他。他要去延安。
  1936年7月,经宋庆龄推荐,海德姆克服重重困难抵达延安,成为红军队伍中特殊的一员。
  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的海德姆觉得自己应该学习古老而迷人的中国文化,学会说中国话。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中国名字,还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很快,他会说普通话了,会说陕北方言了,甚至还学会演中国戏剧、唱中国流行歌了。他有了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马海德”,也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马海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考察前线和后方的医疗现状,了解百姓的健康情况。他告诉所有人,他要建一所真正的医院。当时的延安缺医少药,战争频发,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马海德创办卫生学校培养医生,开办制药厂生产药品,和战士们同吃同住,一起打土坯、夯地基、挖窑洞。
  医院建成了。一张巨大的医疗网络在延安铺开,并逐渐辐射全国。
  马海德娶了贤惠的中国妻子,生了个地道的中国孩子。他还有一个伟大的愿望——加入中国国籍,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成为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海德姆八岁那年,全家人染上了流感。他们去不起医院,只能躺在家里。一位善良的老医生如同天使般降临,给他们打针、开药,却分文未收。海德姆对老医生说:“我长大也要做像您一样的医生,为穷人免费治病。”
  海德姆的梦想,马海德实现了。
  马海德的故事很多很多,薄薄的一本《老马的医院》根本装不下。我对自己说,一定要给小读者讲述更多马海德的故事。
  我想,我会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