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05日
延安,我心中的那一抹红
李连科
  1969年,18岁的我去延安插队,于是这辈子便与延安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习惯地把那地方称为我们的第二故乡。
  在延安,我们目睹了延安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过程。为了延安的建设和发展,我也成了其中的一分子,为家乡的巨变贡献了青春和力量,更是感到无上荣光。
  我到延安插队一年多以后,就在延安参加了工作,在这里生活工作了8年。这8年中,延安精神熏陶了我们,小米汤哺育了我们,那段经历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作为一名北京知青,我也深感荣幸,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遇。
  1969年的延安还很贫穷落后,我们北京知青的到来,为建设延安增添了新的生力军,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使这座沉睡了多年的古城又焕发了青春。我们与延安人民携手并肩战斗,用我们的双手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宝塔山下、延河水旁,曾留下我们青春的足迹和身影。这段经历,在我生命的长河中是多么弥足珍贵!
  1969年,我们从北京来到了延安。从此,延安的窑洞住上了北京娃,这里的人民像当年迎接到达陕北的红军那样迎接了我们。我们同这里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着世界观的改造和洗礼。我们在朴实无华的陕北人民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使我们重新认识和体验了老延安精神的同时,也创造了新延安精神。
  来延安插队的经历,使我的生命已深深融入这片黄土地。我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离开延安,先后四次重返延安,看望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并目睹了延安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为延安一点一滴的进步而欢欣鼓舞。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矢志不渝,初心依旧闪亮。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也早已成为延安人,早已把延安看作我的第二故乡。
  如今的延安,旧貌换新颜。延安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把延安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这里高楼林立,商厦鳞次栉比,交通四通八达。改革开放使得延安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我这新延安人也喜不胜喜,每次回去,我都住不够!看不够!如今,我们插队期间居住的窑洞成了旧址,乡亲们住进了楼房,吃上了商品粮,很多人家还有了小汽车,这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如今都已成为现实!
  我突然想起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如果信念有颜色的话,那一定是中国红。”延安,就是我心中的那一抹红!那一抹永不褪色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