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06日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延安精神是我的使命和担当
——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讲解员雷明娟
    主持人陈晨:寻觅圣地往事·追忆延安年华,这里是FM107.7延安综合广播《延安年华》栏目。大家好,我是主持人陈晨。
    主持人袁波: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袁波。本期《延安年华·讲解员请就位》邀请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讲解员雷明娟。2016年,雷明娟成为一名文博工作人员,先后在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讲解一线工作近8年,多次承担讲解、接待中省市各级领导、专家及革命后代等任务,另外还多次参加讲解比赛、朗诵大赛等,获得“五好讲解员”“优秀讲解员”等荣誉称号。
    ●嘉宾雷明娟

   雷明娟:作为一个从小在宁夏银川长大的外地人,现在能在革命圣地延安从事讲解工作,让我更加切身体会到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延安精神的使命和担当。这个栏目的名字很有诗意,延安年华让我不禁想到了我在延安的这15年青春岁月。希望我们的节目越办越好,希望越来越多的延安人民走进栏目来分享自己的延安年华。
   陈晨:很奇妙的一段缘分,让明娟成为了新延安人,并且还有幸加入并见证延安的历史和发展变化,明娟,可以和我们说说你的职业经历吗?
  雷明娟:我经常会和我的同事们开玩笑说我是从化学实验室里走出来的一名讲解员。2008年,我在延安大学化工学院学习,记得大学第一课是由学长带我们到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我印象中我们班组织的第一个实践活动也是到枣园革命旧址参观,我们宿舍还组织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没想到2016年我通过招聘考试,成为鲁艺的一名讲解员,我很庆幸从那时起我就成为了文博大家庭中的一员。进入文博系统以来我学到了很多,悟到了很多,也渐渐成长了很多,通过学习,在工作上也能做到游刃有余,这些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不管到哪里都能运用。2023年8月,我调到了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参与准备抗大纪念馆的开馆工作。在这里我继续学习抗大的历史,和同事们一起去学习,一起研究,直到2023年10月抗大对外重新开放,我们一起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培养一批红领巾讲解员,将抗大精神和延安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袁波:看来,明娟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你可以和我们谈谈你对讲解员这份工作的感受吗?
   雷明娟:说实话,讲解员这份工作最开始的时候对我来说有着很大的挑战,这考验的是我们的综合素质。首先入职时要克服的是背词大关。记得刚到鲁艺报到那天,摆在我们新晋讲解员面前的是一份长达4.6万字的讲解词,按照要求我们要在两周内必须全部背会。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我是上班背、下班背、走路背、吃饭背,甚至连睡梦中都在背词,但往往是事与愿违,常常是背了前面忘后面,背了后面忘前面。其间,我不止一次哭着把讲解词扔掉,想放弃这份工作。直到有位资深讲解员对我说:“背词慢是因为方法不对,学习不够。”后来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通过翻阅书籍,学习历史知识,逐渐掌握了背词技巧,顺利过了讲词关。但谁知道,过了讲词关还有才艺关,过了才艺关还有写作关,一关接一关,真是让我难以应对。
  而且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就拿我们讲解员来说,除了日常讲解接待,我们还要参与文物征集的工作。记得2018年冬天,我们一行到了北京王女士家,她的父亲刘岘曾任鲁艺美术系教员,擅长木口木刻。知道我们从延安来到北京,专门到楼下接我们,而且到了她家以后,她很亲切地邀请我们坐下,然后进入里屋拿出了一个用报纸包裹很严实的小盒子,一层一层慢慢打开,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一套木刻刀。她动情地为我们讲述着父亲是如何用这套木刻刀在延安创作出一幅幅版画直插敌人的心脏,为抗战服务。这仿佛不是她父亲的故事,而是她的亲身经历。如今她的父亲已经千古,尽管她对父亲留下的这个宝物万般不舍,但她认为让父亲珍藏了一辈子的木刻刀回到延安,是带着父亲的“初心”回家。这是他父亲在延安的那段峥嵘岁月的有力见证。
  有了这次征集文物的经历,让我对这件文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甚至有了一份情感,每当我为游客讲述这件文物时,就会想到王女士和她的父亲两代人对鲁艺作出的贡献。
  陈晨:我觉得明娟谈起讲解工作可以说是两眼放光,非常起劲,充满热情,可见她对这份讲解工作的热爱,那你作为延安革命旧址的一名宣传员,给我们谈谈你对革命旧址的认识。
  雷明娟: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因此,在文博系统工作以来,我尤其感受到每个革命旧址都十分重视文物的保护、历史的挖掘、环境的打造等,充分发挥三大教育基地的职能作用。
  不论是抗大还是鲁艺,在战争年代,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抗大培养的是军政干部,而鲁艺培养的是文艺干部。由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教育,在延安创办了多所学校,除了这两所学校,还有延安民族学院、陕北公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女子大学等,根据战时需要,这些学校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强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带着在延安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经验,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主要骨干和重要人才。
  如今这些学校虽然很多已经不在延安,甚至有些停止了办学,但传承院校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承院校的师生们经常带着初心走进延安寻根,探寻院校的发展史,了解革命前辈是如何在延安学习、工作、生活的,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在抗大纪念馆工作近1年的时间里,我已经接待了多位抗大子女,他们从河北、山西、西安等地专门来这里寻找父辈的足迹。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发现他们当中有些人对父辈的事情知道的并不多,来到延安就是希望能通过我们帮助他们去了解那段历史。尤其在从事文博工作以来,我有幸接触到很多的革命后代,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发现革命前辈们普遍有个特点,那就是“做人低调,做事高调”。他们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也不愿意把自己获得的荣誉或者功劳挂在嘴边,反而更多记载的是他们的老师或者同学们的故事。所以他们的子女经常是从别人的传记或者口述中才了解到原来父母在战争年代作了那么多贡献。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研究每一段历史,讲好每一个故事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
   袁波:是的,其实讲解员的工作不仅是讲解这么简单,还担负着对历史的研究和挖掘,同时要将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组场景背后的故事讲好讲活,其实就像明娟刚提到的,查阅到相关文物的故事或者有关人物的历史资料,甚至见到一些关于这些文物和历史的见证人,那种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多了一份感动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说:“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有没有什么话想和还没有参观过抗大纪念馆的朋友说的呢?
  雷明娟:80多年前,延安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形成了天下人心归延安的壮观景象;80多年后的今天,延安依然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延安探索延安精神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2年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的讲话中说:“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指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全党同志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朋友们,如果你还没来过延安,那么你就来抗大纪念馆看看,和我们一起学习抗大精神,学唱抗大校歌;如果你来过延安,那么请和我们一起深入学习延安精神,一起研读延安革命旧址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起汲取信仰的力量。
   陈晨:在您的讲解生涯或者日常工作中,肯定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可以和我们的听众朋友们分享分享吗?
  雷明娟:大家都说,讲解员是连接博物馆与社会的桥梁。而我作为革命圣地的一名红色讲解员,如何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如何让我的讲解打动人心,能更好地还原历史,是我工作中总在思考的问题。
  记得那是2017年6月,我和我的同事接待了一位与党同龄的老兵。他叫郭生元,曾经在鲁艺美术系学习。为了找寻记忆中的鲁艺,他不顾舟车劳顿,赶往当年生活、学习、工作过的桥儿沟西山。车行至半山坡,轮椅再也无法继续前行时,96岁的他不顾山路的崎岖,坚持不让人背,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艰难行进。看着老人步履蹒跚,在场的人纷纷给老人加油打气。他边走边看,寻找着他记忆中的鲁艺,不时为我们介绍着他在这里的点点滴滴。当讲到他的很多战友已经没有机会再回来看看时不禁湿了眼眶。离开前他留下了一幅手绘的西山布局示意图,并用颤颤巍巍的手在鲁艺的签名簿上写道:“延安是最引我心醉的地方……我怀念当年的生活,当年的鲁艺,当年的老兵。”这段话抒发了老人对延安的留恋之情。而我很荣幸地参与到接待老人的工作中。听着老人讲述他在延安鲁艺度过的难忘岁月,更使我明白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找到心中的那份归属感也是我工作中一项重要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奋斗的青春是美丽的,奉献的青春永远无悔。作为革命圣地的一名讲解员,也是一名年轻党员,我深知身上担负的责任,讲好延安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用青春和汗水去诠释青年党员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