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李王军)近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驻延帮扶专家王媛教授指导下,延安市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王忻主任与神经外科杨海贵主任联手,与超声科合作,为一名重度吞咽障碍及流涎症患者成功开展了该院首例说话瓣膜佩戴及超声引导下唾液腺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王先生,今年31岁,因重度闭合性颅脑损伤于今年7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经过神经外科的全力救治,其生命体征平稳,但遗留了严重的运动、言语、吞咽及认知功能障碍。病情平稳后,中国医科大学王媛教授、疼痛康复科戴樾骊治疗师到神经外科为王先生进行了详细床旁评估,包括运动、吞咽、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评估后发现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流涎严重,极重度流涎(唾液流至衣服、手和周围物体),临床上患者唾液无法下咽,流涎严重,日间有大量唾液经口流出,需频繁吸痰,夜间因无法正常吞咽唾液需多次起夜“咳痰”,因此,气管切开套管气囊需持续充盈防止王先生唾液误吸及吸入性肺炎,持续的气囊高压有导致气管黏膜缺血造成气管食管瘘的风险。根据上述评估结果,王媛教授与王忻主任、杨海贵主任协商,为王先生共同制定了下一步的康复治疗方案,并向其家属充分交代治疗目的、方法及相关风险后,于8月26日为他在床旁进行首次说话瓣膜试戴,耐受良好,血氧饱和度正常,且可以发声说话。
9月6日,在超声科刘新羽副主任医师协助下为王先生进行了超声引导下唾液腺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注射过程顺利,无任何不良反应。此后,科室对他每日进行常规的运动、吞咽及言语功能障碍康复治疗。9月24日,专家治疗组进行二次评估,王先生无流涎,可经口进食适量糊状食物、高/中稠液体及牛奶,饮水仍有呛咳,可佩戴说话瓣膜与家属进行日常交流,可在一人监护下短距离室内步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大幅提高,治疗效果显著。经过市医院疼痛康复科、神经外科及超声科共同努力,仅用时一个月时间的康复治疗,就让王先生重新发声,重拾尊严。
瓣膜,也叫语音阀,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可以解决气管切开患者不能发声、不能说话及声门下压力低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被康复医学科、神经科及重症医学科广泛应用。而唾液腺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流涎症也是被康复医学科广为应用的新兴技术。
患者的语言表达及流涎症状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有望近期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恢复自主进食。这两项新技术的开展,为延安市人民医院重症患者康复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