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5日
儿童如何防龋病?

  记者 宋伟 刘晶
  龋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各种疾病发病率中,龋病位居前列。但由于其病程进展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不易受人们重视。实际上龋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甚大,特别是病变向牙体深部发展后,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一系列并发症,以致严重影响全身健康。
  那么,龋病究竟有哪些危害,应该如何科学预防呢?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王乐乐。
  什么是龋病?
  王乐乐说,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不断破坏,龋病可逐渐造成牙冠缺损,成为残根,终至牙丧失,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这样不仅影响消化功能,而且在童年可影响牙合系统的生长发育,使人体健康素质下降。
  致龋的多种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以及所处的环境等;
  一是细菌:大量证据已经表明,细菌的存在是龋病发生的先决条件。
  二是牙菌斑:牙萌出时,牙面上有一些胚胎来源的有机物覆盖,但这些物质很快通过咀嚼活动被磨除掉。牙萌出至口腔内又有一些有机物沉积于牙面,这些后天获得的沉积物含有各种底物,如有机酸、细菌抗原、细胞毒性物质、水解酶等,这些物质可以导致龋病或牙周病。若能控制牙菌斑的形成即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龋病;
  三是饮食:随着人类进化,食物逐渐精细,精细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摄入量增加,增加了龋病的发病机会。糖的致龋作用与其种类、摄入量和摄入频率有关。
  四是时间:龋病发病的每个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龋病发生在牙齿硬组织,从获得性膜、细菌黏附、牙菌斑生物膜形成到引起牙齿的颜色、形态和质地损害,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龋病的临床表现
  王乐乐说,临床上最常规的按病程程度分为三类:
  一、浅龋:浅龋位于釉质内,患者一般无主观症状,遭受外界的物理和化学刺激如冷热酸甜刺激时亦无反应;
  二、中龋:中龋就达牙本质层了,患者对酸甜饮食敏感,过冷过热饮食也能产生酸痛感觉,冷刺激尤为显著,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还可见食物残渣,细菌的附着;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性,有的患者可完全没有主观症状;
  三、深龋:龋病已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深龋洞口开放状态,则常有食物嵌入洞内,食物压迫使牙髓内部压力增加,产生疼痛。遇冷热和化学刺激时,产生的疼痛较深龋时更加剧烈。
  如何预防龋病
  一是菌斑控制。机械清除菌斑是最简易的自我保健方法,包括牙刷、牙膏、牙线、牙签、牙间隙刷及牙间清洁器,还有漱口水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是控制糖的摄入和进食频率。目前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中游离糖摄取量最高,这也是导致儿童乳牙患病率居高不下,中老年人龋病高发的原因。随着食物品种的大量增加,食物选择的原则总体来讲,那就是多食淀粉类食物、新鲜水果和蔬菜。
  三是加强孕期和婴幼儿保健。加强孕期营养的给予防止胎儿早产,低体重,因为早产和低体重容易导致乳牙发育缺陷,增强了乳牙对龋的敏感性;婴幼儿时期(3岁内),应重视正确的喂养及补钙,保持营养和膳食均衡,促使乳牙正常发育、萌出及恒牙的正常发育;在乳牙列期、乳牙替换期、恒牙萌出期(5~12岁)应合理使用氟化物,增加乳牙的抗龋力,增强抗腐蚀能力。对乳磨牙和恒磨牙进行窝沟封闭,阻止菌斑滞留及减少龋病的发生率。
  四是合理饮食、定期检查。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增强儿童咀嚼的功能,颌骨发育,保证牙的正常替换,减少因牙替换异常而造成的牙列不齐。对于学龄前儿童建议每3~6个月进行定期口腔检查,对于学龄儿童每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而成人则每6~12月进行口腔检查。当然对于龋病易感者,建议缩短定期复查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