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宁滢:本期嘉宾韩振亮,1956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央党校本科学历。1974年1月参加工作,曾在子长县马家砭中学、子长县李家岔中学、子长县城关中学任教。先后在子长县公安局、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卫生局工作。2016年退休。 ● 嘉宾韩振亮 宁滢:瓦窑堡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党中央度过了7个月零14天。您给我们说说,当年中央红军入驻瓦窑堡,发生了什么重要历史事件。
韩振亮:中共中央在陕北结束长征后,即以西北中央局的名义在瓦窑堡开始运作,并作出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战略决策,使瓦窑堡成为当时全国革命大本营的所在地,并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发出了东征的号召。
宁滢:当年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韩振亮:第一,政治原因。一是内战背景下的政治危机。1927年至1937年,国共之间爆发长达十年的内战。在这场内战中,国民党政府不断对共产党进行迫害和打压,而共产党也在不断地寻找途径来摆脱这种困境。但是,由于国共双方力量悬殊,共产党在政治上处于劣势地位。因此,红军需要进行长征,以寻求政治上的转机。二是统一战线的建立。在1936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也给红军提供了一个战略机会。红军希望通过长征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加强统一战线建设,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军事原因。一是避免被敌军包围。在1934年,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中央苏区遭受国民党军队的重创,士兵伤亡惨重,部队士气低落。如果继续留在中央苏区,红军很可能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失去战斗能力。因此,中央红军需要进行长征,避免被敌军包围,保持战斗力。二是扩大革命根据地。红军需要扩大自己的革命根据地,以便更好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经过很多地区,建立很多新的革命根据地,这对红军的发展和中国革命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经济原因。一是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在中央苏区,红军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攻,中央红军很难得到足够的补给和物资支持。二是寻找新的经济资源。中央红军需要寻找新的经济资源,以便更好地支持自己的军事行动。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经过很多地区,发现很多新的经济和军事资源,这对于红军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政治、军事、经济多个方面考虑后做出的战略转移决策。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和中国革命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必将永载史册。
宁滢:中央红军是如何落脚瓦窑堡的?
韩振亮: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以及敌强我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迫使党中央率中央红军进行战略性转移,开启了长征之路。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结束了长征,也开始了新的征程。
当时瓦窑堡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陕北的“经济重镇”。1935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分两路行动:由洛甫(张闻天)、博古等率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去瓦窑堡;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军团南下与红十五军团会合。11月13日,洛甫、博古等率领的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到达瓦窑堡,当即宣告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成立,标志着瓦窑堡成为当时全国革命大本营的所在地。
毛泽东带领红一军团与红十五军团会合后,于11月21日至24日亲自指挥了直罗镇战役,歼灭国民党东北军一〇九师全部和一〇六师一个团。这一战役彻底粉碎国民党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12月13日,毛泽东、周恩来回到瓦窑堡。
宁滢:瓦窑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韩振亮:毛泽东来到瓦窑堡后,于12月15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名义,签署命令,宣布改变对富农政策。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过无数次会议,最著名又载入史册的就是毛泽东出席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会议从1935年12月17日上午开始,25日结束,共9天时间。
12月23日,会议通过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12月25日,会议通过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瓦窑堡会议将成立不久的“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名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从“工农”到“人民”,两个字的改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树立起旗帜,中华民族挺起脊梁,万众一心。
会议还决定成立中央白军工作委员会(后改为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书记,张浩任副书记。
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又作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详细阐述了决议精神。
瓦窑堡会议是在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面临新高潮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党在新形势下,在极其复杂的斗争中,保持清醒头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瓦窑堡会议永载史册。
宁滢:东征抗日是如何从瓦窑堡出发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号角又是如何从这里吹响的?
韩振亮:1935年11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甘泉下寺湾颁布命令,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军委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及林彪、徐海东、程子华即前往甘泉道镇、富县东村一带,部署粉碎敌人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并于11月21日至24日胜利进行直罗镇战役,为中共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也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王稼祥、聂洪钧、郭洪涛则随中共中央机关前往瓦窑堡。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师。
1936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发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26日,毛泽东、周恩来率红军总部离开瓦窑堡,前往延长。1月31日至2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的军事会议在延长城内举行,会议宣布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2月20日,红军开始渡河东征。至5月4日,东征红军全部回师陕北。东征75天,取得辉煌的战果,歼敌17000余人,扩充红军7000余人,筹款约40万元,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并推动华北以至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
东征胜利结束后,中共中央和西北军委又部署了西征,以打击坚持反共的马鸿逵、马鸿宾部,扩大红军,在陕甘宁三省边境地区开创新根据地,争取和东北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至7月底,西征红军先后占领曲子、环县、宁条梁、定边、盐池、同心、七营、豫旺等重要城镇,开辟纵横400多里的新根据地,并俘获人、枪2000有余,战马500余匹,还组建两个骑兵团,扩大了红军队伍,为二、四方面军北上创造有利条件,促成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
1936年6月21日,西北军委随中共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于7月3日到达保安。
宁滢: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子长人,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在您的心里,家乡是什么样的?
韩振亮:当年的瓦窑堡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而今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都”。当地民谚曾曰:“小小安定,人口四万,闹红共产,人人好汉。”作为西北革命的“心脏”之一,子长市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红军初到瓦窑堡时正值寒冬,物资供给极度匮乏,指战员多是布衣草鞋,当地人民伸出热情双手,家家户户缝棉衣、做军鞋、捐钱粮、献牛羊,从各方面给予党和红军最无私的帮助。仅1936年5月,西北军委办事处就向群众买粮2500担,借粮2000担,合计约18万斤。在群众支持下,党中央在瓦窑堡7个半月,中央红军由不足万人发展到近3万人,革命形势焕然一新。
瓦窑堡还孕育了数以百计的将军和高级领导干部。
瓦窑堡历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935年11月至1936年6月,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军委的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王稼祥、林伯渠等革命领袖,曾在这里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留下了壮丽的革命史诗。
红都瓦窑堡,是瓦窑堡人的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