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3日
又见“蓝花花”
——王梅长篇小说《蓝花花》序

  侯波
  在陕北,有两首民歌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一首是《三十里铺》,一首是《蓝花花》,两首歌都是反映爱情的,反映陕北女子追求自己幸福的。但相对来说,《三十里铺》这首歌更受作家、艺术家的喜爱,因为歌词里有一句“洗了个手来和白面,三哥哥吃了上前线”。有了“上前线”这一句,作家、艺术家们就可以尽情演绎故事,人物形象拔高也容易得多。而《蓝花花》这首歌,只是一首描述陕北女子追求爱情、至死不渝而发出的最后的感叹,显然在题材上要单薄一些。
  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真正改变我想法的是这本《蓝花花》。作者王梅是延长人,嫁给了一个临镇人,结婚以后,她听到了许多关于蓝花花的传说,听得多了,就萌生了要将真正的蓝花花写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想法,也算是为家乡作点贡献。
  临镇是个大镇子,我上学的时候常常路过。当知道《蓝花花》的原型出自这个镇子后,就感觉非常神奇,每次路过,总要在车上不由自主地张望几眼。张望之余,也总会幻想着忽然有那么一位聪明伶俐的女子从灰砖青瓦中,从半掩着的大门中跑出来。现在,终于有一个作家要还原真正的蓝花花形象了,我一下子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王梅的这本书写得很接地气很真诚,也极为生活化,为我们展现了真正生活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陕北大地上的“蓝花花”形象。她小时聪明伶俐,自小定了娃娃亲。长到十四五岁,村里驻扎了红军,由于能歌善舞,又识得几个字,就参加了宣传队,由此结识了红军战士杨生辉。当时的她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很快地便爱上了这位极富文才的杨排长。然而,“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由于一些事情的发生,她只能嫁给村民任小喜。又由于她长得实在漂亮,恶人得不到她,就污蔑、陷害她,最终,一个真正的“拥军模范”,却被人扣上了“反革命家属”的帽子。后来任小喜死去,她又只能嫁给临镇一个姓石的后生,再嫁没多久,她就得病去世了。虽然经历了两次婚姻,但她至死都在牵挂着自己最心爱的初恋对象杨生辉。
  王梅书中的这个“蓝花花”是在采访了多人的基础上写成的。比起那些艺术化的“蓝花花”,多了一些真实,更多了一些生动。我一路读来,觉得她就生活在我们中间,就是我的一位街坊邻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中央红军的到来,千千万万的陕北男人参了军。在这个大背景下,陕北的婆姨女子们很自然地成为“拥军优属”的一员,同时她们也接受了共产党提倡的追求婚姻自由、追求个人幸福的观念,也从此走出了小天地,对未来生活有了梦想,充满了憧憬。然而到最后,除个别人以外,其余人的渴望难免成为泡沫,爱情的梦想也最终一地鸡毛。这是真实的蓝花花的人生,也是陕北大地上绝大多数女人的人生。只是,她们每个人的心里都珍藏着一些梦想,留着一些牵挂。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对主人公的遭遇产生几分同情、几分叹惜。最让我感动的是蓝花花心地干净纯洁,善良纯真。她一生经历那么多舛难,但没有一丝一毫对人世的怨恨,至死她都坚信人间有真情,坚信人间有正义;至死她都对自己的追求无怨无悔,尽管天各一方,但她仍深爱着自己的杨大哥。在为这个痴情女人叹息的同时,我又想到,蓝花花虽然是个悲剧人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难道不是正因为蓝花花的命运里留有这么多遗憾,才有了让我们感慨长叹的《蓝花花》这首民歌吗?我们每个人只要有梦想,只要有追求就是幸福的,至于追求到追求不到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觉得还有一点,作者之所以能将主人公写得生动形象,在于她对这个人物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在小说快结束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夜深人静,闹洞房的小伙子们见石志录已经醉得不省人事,和衣躺在炕上呼呼大睡。这伙年轻人在回家的路上,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对新时代的变化接受快,一些看热闹的婆姨女子们也不喊腿站得麻木了,也在路上议论着蓝花花,他们说:“她是个有思想的女子”。
  也有人说:“你看政府撤销了她的‘慰劳红军模范’,她都没有丝毫减退对共产党的信任。”蓝花花就像萤火虫的“小灯盏”一样,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散发着自己微弱的那点光。
  我觉得这一段,是本书的画龙点睛之笔,更宏远地展现出了蓝花花存在的意义。显然,在写作之前,作者对这个人物已悉心研究,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蓝花花不仅是封建婚姻的叛逆者,不只是一个红颜薄命、命途多舛的女人,在那个时代她的所作所为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女人们前进的路,给了后辈们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勇气和力量。可以说,这一点是蓝花花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到如今的原因所在,同时也使本书有了特殊的价值。
  这是王梅的第一部小说,她还年轻,以后写作的路还很漫长,从这本书中我们已看到了她在成长。相信以后,她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动人的小说,像陕北的一棵树一样,开出满眼的碎花,不断丰富我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