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5日
关于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考
樊文章
  一把烤串搅动淄博、一碗麻辣烫带火天水,众多旅游目的地惊艳“出圈”,“泼天富贵”的表面是成功的营销,背后深层次的支撑则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生态和文化体验以及乡村康养、田园旅居等逐渐成为人民的美好向往,乡村旅游势必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文化元素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文化元素的加持,乡村旅游只会孤芳自赏。如果持续依赖以观赏、体验、娱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来发展旅游产业,必定会让乡村旅游产业陷入发展困局。当前,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参观和欣赏风景,并没有包含有丰富民族文化的旅行活动,这使得游客无法真正感受到并体验到地道的乡村文化和氛围。此外,伴随着乡村文化商业化的推进,游客对本地文化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重视,但大多乡村旅游目的地以景区硬件设施建设为主,辅以文化元素,对文化本真的挖掘不够,使得独特的乡村文化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对乡村旅游的支撑作用发挥不显。
  (二)基础设施配备不优。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没有优质的基础设施支撑,也就没有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接续推进,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探索发展旅游产业的乡村,水电路讯、停车场、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比较早、比较全。但对标对表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游客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品类不够、规模不大、质量不优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直接影响着游客的重游率和推荐率,制约着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三)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人才是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近年来,随着乡村文旅的关注度上升和人气值在攀升,乡村兴起了文旅热潮,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发展文旅产业,而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主要是村里的留守人群,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主要原因是农村的发展机遇和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其收益远不及城市的同类职业,受城市虹吸作用影响,乡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前往城市打工谋生,逐步形成了“本村的人才回不来,外面的人才留不住”的不利局面,景区规划、产业布局、招商引资、活动策划、法律保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深度制约乡村文旅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摸清底子,定准文旅产业方向。明晰的方向是支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基底,文旅融合要想发展,需要注重对不同乡村的优秀文化资源展开挖掘。挖掘“文化”元素,就要立足当地富有吸引力的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搭建能够展现文化内涵的多元文化载体,让游客从中体会到“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古朴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乡土、乡音、乡情,从中找到寄托乡思乡愁、契合精神需求、产生心灵共鸣的承载、表达和展现乡村文化的载体。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扎扎实实开展调研,通过走访乡贤农户、专家学者,调研图书馆、档案馆等方式充分挖掘整理传统村落古建、传统技艺和非遗传承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在点清家底的基础上把脉定调,立好文化基础,找准乡村特色,摸准发展方向,融文化意蕴于旅游资源,于旧图中描绘文旅新景。
  (二)多措并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现乡村文旅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全方位补齐短板弱项。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思路,加快补齐水、电、路、讯、厕、停车场和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短板,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基础服务。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以独特视觉形象对乡村旅游标识标牌进行包装设计,融合乡土、乡趣、乡愁等创意特点,打造独特的乡村品牌形象和旅游标识,既能提升乡村知名度,又能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要鼓励扶持村民开办农家乐、兴办民宿,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辅助提升乡村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三)内培外引,建强专业人才队伍。在乡村文旅振兴经济的赛道上,既要有一身硬功夫,又要懂得从外部借力。要聚焦“内培”打造乡土人才,围绕乡村致富能人、种养大户、能工巧匠、优秀毕业生等群体,选拔一批符合培养标准的人才,提供系列资金、资源和培训支持,加强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带动当地村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要聚焦“外引”打造专业队伍,通过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对外吸收引进专业的优秀文旅人才,实现“引得进”;通过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兑现政策和承诺等方式,让外来人才安心工作,实现“留得住”;此外,还可以通过强化高校、地方政府和乡村旅游企业协调联动,培养和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延川县文安驿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