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5日
陕北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陈恺
  陕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回顾陕北革命根据地史的研究成果,揭示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对于阐扬根据地光辉的革命历史、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编的《神府革命根据地》《府谷党史专题资料》第一集和《陕北革命根据地》构成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的基础性资料,收录了一批重要的档案文献和回忆录资料。2014年,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在上述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丛书》,对相关文献做了补充与完善,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此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陕北早期党史资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共陕西省委》《谢子长纪念文集》等资料集中也存有陕北革命根据地组织建设与经济文化方面的资料。
  对陕北地区根据地史的研究,在上世纪40年代已着手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产生了《陕甘宁边区简史》《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地区斗争简史》《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等综述陕甘革命根据地历史的成果。近年来,随着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的深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具体来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陕北早期党团组织与根据地党的建设研究。陕北地区党团组织成立较早,根据地也是在中共陕北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建立和发展的。研究者认为,陕北党组织的特点是党员以农民为主,活动地区以农村为主,符合了中国革命的规律;陕北特委的历史贡献在于创建各级党团组织,领导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等方面,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领导,并认为这是与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显著不同。
  根据地建设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较晚于其他苏区,有研究总结了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趋势,即从建立县级政权开始,然后建立全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这种特点也是根据地得以巩固的重要原因。在土地革命和经济工作方面,有研究提出,陕北革命根据地能够根据地地域特点,灵活采取符合实际的土改政策,保留“使耕”“共耕”等原有形式,在地主分田问题上做出变通处理。另有研究分析了根据地的财政来源与商贸活动,指出根据地的经济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战时经济。同时,也有研究指出了根据地部分地区在土改和经济建设中的失误与困难。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建军研究。1932-1934年,陕北特委先后创建了多支红军游击队,在1935年1月正式成立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对反“围剿”战斗和保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研究者指出,陕北红军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分散到统一、由建立游击队进而形成正规红军的发展历程;而陕北党团组织和群众运动为建军提供了干部和兵力来源,也使陕北红军发展更有计划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些海外研究者特别强调了刘志丹、谢子长等陕甘革命领导人的主观因素对陕北红军的影响。
  根据地历史地位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也与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密不可分。目前,学界已对陕甘革命根据地“两点一存”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充分阐释。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一样,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一块苏区,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各路红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总后方。笔者认为,这是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历史地位的中肯评价。
  与其他根据地的比较研究。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在1935年2月合并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有研究指出,陕甘边根据地在开展武装斗争、创建红军游击队和建立苏维埃政权方面较为活跃,而陕北根据地党的组织和地区特委成立较早,能够为陕甘边输送党员干部;这种在党的领导下相互配合、共同奋斗的关系,是两个根据地关系的主要方面,也是组成陕甘根据地的根本条件。
  综观以上研究,可以发现陕北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深入的地方。
  首先,对资料的发掘与运用不够。在出版的资料中,回忆资料比重较大,档案文件类的资料较少。同时,已有研究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资料关注较多,而对普通文献与回忆资料关注不够。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发掘档案文献,拓宽采用资料的视野。
  其次,综合性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多将陕北革命根据地作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前身或组成部分,对陕北革命根据地自身的系统性研究还很稀少。事实上,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脉络和特点,有必要进行专题性、系统性的探讨。
  再次,许多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化。已有成果较多涉及了根据地政权建设问题,但对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存在缺憾,对根据地所辖各县苏维埃政权的建设情况也缺少深入探讨。而这些问题对于理解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的实况,总结根据地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