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景
如果说,一个人的文字可以折射出这个人的心理色彩,那么,从卫尚科的散文集《拾柴者说》折射出的一定是阳光明媚的暖色。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用淡淡的红色为底色,再用其他色彩进行构图、填色、渲染、烘托、对比,画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梵高笔下被阳光浸染过的向日葵,但又与之不同。因为卫尚科用文字勾勒的形象边界是清晰的,更像小时候看过的彩色小人书或中小学课本里的插图,简洁、朴素、传统、唯美,带着熟悉的亲切的味道和人间烟火气。
与其说这是现实世界在作者内心的投射,不如说这是乐观主义者所特有的心灵底色。所有的人与事,撷取的是岁月长河中最纯真美好的记忆,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自然流露的真情真意,人际交往中简单的逻辑思维,个人成长历程中线性的发展轨迹,今夕生活的宏观对比,无不渗透着这位朴实的陕北老乡油田老职工发自心底的感恩,以及在事业生活中收获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丰富厚重的地域文化在多篇作品中详实地呈现,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延安各地的人文景观、民间传说、革命历史、英雄人物、风土人情、现代文明等都能娓娓道来。即使作为一个老延安人,我也不得不佩服他广博的知识面、细心的观察了解、准确的概括描述,文字凝练、优美、质朴、温婉。他写延安,首先从它的“神圣”说起,从上世纪70年代土窑洞墙壁上的《毛主席给延安人民的复电》,延安革命旧址图片,到上了中学读到《延安通讯》《延安报》,然后详细描述了80年代考入延安师范学校的所见所闻,充分体现出延安的大和新,并且还在文末把现代延安的建设发展理念展现给读者。在《印象米脂》《话说子长》等文中,也可见到红色历史留下的印记。
人常说:儿不嫌母丑。出生于延长县偏远山村的卫尚科认为自己的家乡哪里都是美的,空气清新,草木繁茂,村民待人真诚,乐善好施,和睦相处。即使在最困难的岁月,留存在记忆里的,也没有苦难,只有幸福和甜蜜。幸福对他而言,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无关。
他写故乡的亲人、朋友、同事,各有各的可爱之处、称道之处,几乎每个人的身上都能看到陕北人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老实、本分、忠厚、公道。写得最好的一篇是《想起阳生》。阳生是一位智力有缺陷的油矿职工,他单纯、善良、做事认真不求回报,同事、单位、社会给予了他最大限度的包容和关怀。这种双向奔赴的爱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正向的社会价值观。
卫尚科对故乡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读他的散文,你会发现这个人简直就是一本农耕文明的百科全书,不仅对所有的庄稼活了如指掌,而且还是这方面的行家,掌握许多鲜为人知的“巧道”。他从小跟随父辈们在农田里干活,干活对他来说,不是“受苦”,而是新奇的惬意的享受。正是因为亲眼看到、亲身体验过劳动的艰辛,品尝过丰收的甜蜜,他比那些未经历过风吹日晒的年轻一代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粥饭。因此,他的文章里透着特别浓厚的“忆苦思甜”味儿。他通过《馒头从哪里来》,用最简洁生动的文字给晚辈们讲述小麦的播种、收割、碾打、晾晒、磨面、蒸馍等复杂的工序,希望人们能发扬传统美德,热爱劳动,爱惜粮食。在日复一日的磨砺中,在父辈们的悉心教导下,他也形成了吃苦耐劳、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成长史、奋斗史。从小的生存环境、家庭生活、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都能从不同的文章中体现出来。在《善待别人》一文中,他讲述从父亲的言行中感知到其悲悯的情怀和对弱者强烈的同情心,深受感染,在学生时代经常帮助家庭穷困的同学,当了教师后,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又将这样的美德传承给学生。当年,勤奋好学的他凭着对知识极度的渴求,靠着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奋斗精神,通过升学考试走出了陕北的大山,走上了工作岗位。入职后先是在油矿子弟学校当教师,后来又当上校长,再后来进入七里村油矿工会、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工会等部门工作。2011年当选陕西省职工作协副主席,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文联主席。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他牢牢记着所有帮助过他、扶持过他的人,把他们点点滴滴的恩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几十年的石油情缘,将卫尚科的命运与延长石油的命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每每提到石油、延长油田的历史文化,就会迸发出难掩的激情与豪迈,每一个文字都闪耀着温暖的光芒,带着炽热的温度。
他在写作时内心有极其严格的边界,既然是拾柴,只拾干净轻巧的柴禾,不拾潮湿腐朽的木头、冰冷的石头。因此,在这本散文集里,你看不到黑色、灰色等冷色,只有清一色的暖色,经过岁月的淘洗,它们愈发光洁、明亮、柔软。在物欲横流的都市里,我们一直苦苦寻找的那份纯真和美好,不就隐藏在这些文字中吗?读着这样的文字,仿佛在如诗如画的梦境中疗愈自己,释放自己,与万事万物言和,与内心受伤的小孩和解。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灵魂的故乡,一片洁净的天地,一段温馨的记忆。阅读别人的文字,其实就是在阅读自己。远离世间的纷扰,拥抱过去的时光,拥抱年少的自己,朝前看,前面依然有光芒在召唤,那是暗夜里的柴禾点燃后发出的微光。
感谢拾柴者,感谢那些温暖的文字慰藉了我们孤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