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2日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延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胡翠
  县域兴则国家兴,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事关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在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9月29日,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召开,全会强调,要完善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因此,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发展县域新质生产力?
  第一,因地制宜谋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我市各县区的产业结构各有特色,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各县区带来了不同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需充分考虑当地具体情况,一县一策,发挥突出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首先,应明确自身定位,对本县的区位、资源禀赋等要素进行评估,区分产业功能县、农产品主产县、生态功能县,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实现路径。其次,立足于本地实际,规划生产要素在县域的创新性配置,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促进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
  第二,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传统县域产业由于受到分工、技术、竞争的限制,长期处于产业链的底端,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县域产业构筑与新业态、新需求相适应的新场景、新空间成为可能,有助于吸引多样化业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增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加快项目建设发展,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传统产业改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只有坚持先立后破,注重立与破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才能兼顾稳和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县(市、区)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夯实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第四,人才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是人才,新质生产力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县域本地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因此,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到县域工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持续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努力破除科创与产业间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第五,提升开放服务意识。通过加大开放力度、招商引资、强化区域合作、优化政策举措、优化营商环境等,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入,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营造县域发展新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六,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发展协同效应。通过构建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联动共建,可以有效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资源流动和优势互补。同时,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形成协调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我市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镇经济依托特色产业得到较好发展。
  第七,推动绿色发展,扩大发展成果普惠效应。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传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进行技术改造,已经是具有新质生产力特质的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促进县城宜居宜业、优化乡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县域人居环境,使县域成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空间新载体。
  发展县域新质生产力迫在眉睫,但目前还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新质生产力创新转化不够足、新质生产要素集聚度不够高、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不够优等。为此,发展县域新质生产力,只有立足县域特点,坚持先立后破、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有所侧重、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