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4日
路遥不朽
王德荣
  2024年是路遥诞辰75周年,11月17日也是他离开这个世界32周年纪念日。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他离开我们30多年了,为什么会被热心的读者久久难忘,依然深刻缅怀?为什么他的文学作品依然畅销不衰,读者群体依然庞大,这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是一种少有的文学现象。带着这些问题,我翻阅了众多相关资料,归其原因,就是每个人读了路遥的作品,或多或少都能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都能感觉到路遥就是在写自己。一个作家,其作品能影响这么久远,给读者带来莫大的精神支柱,甚至能改变处在困境中一个人的命运,他是何等的了不起,他无愧于“改革先锋”,无愧于“最美奋斗者”称号。
  我最早读路遥的作品,是在1992年,那时刚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生活无着落,前途一片迷茫,有一次路过街角的书屋时,看见书架上摆放着路遥的著作《平凡的世界》,生活拮据的我,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下狠心买了一套。如获至宝的我便迫不及待回到家读了起来,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的活灵活现,感觉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读得如痴如醉。感觉好多地方就是在写我自己,对我的精神生活起到了莫大的鼓励与支持,从此我成了路遥迷,成了他最忠实的读者。
  几十年来,只要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刊载有怀念关于路遥方面的文字,我都认真拜读。对好多涉及路遥方面的书籍文章、音视频等都精心收藏,并在我的书房最显眼位置设置了关于路遥书籍的专用书架。床头柜上经常摆放着路遥的书籍,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想起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在困难的日子里》,我都会精神为之一振,任何困苦都会迎刃而解。他就像黑暗中的引路灯塔,困惑时的良师益友,给我精神上的支持。
  喜欢一位作家,不是看他的名气有多大,地位有多高,而是看他的作品受众群有多广,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力有多持久。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现如今,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使得纸质书籍的读者大为减少,也给作家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困惑。但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只要作家写的作品接地气,有分量,老百姓能读得懂,社会总会认可的。正如路遥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读路遥的作品,能让我们在懵懂中觉醒,在困顿中奋起。不管生活有多苦,总能乐观面对。告诫我们不要虚度光阴,荒废青春,要珍爱自己,善待他人,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读路遥的作品,能感受到泥土般的馨香,作品朴实自然,如雨雾中的露珠,不含任何杂质,只要识字就能看懂他的作品,而且会有一种让人拿得起,放不下的魔力。
  读《平凡的世界》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个人认为这绝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创作谈,而是一本包含重要文学理论的教科书。我对里面的重要段落进行了摘抄,有一部分熟记在心。该书文字简练朴实、句句精准到位,本书不仅仅局限于谈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付出的艰辛,也不仅仅是指导我们怎样进行文学创作,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领悟应该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念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同样,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我认为也是一部重量级的作品。依稀记得,我读这部作品时,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困苦年代里,主人公马建强在饿得不由自主去野外寻找野果那一段,他的积极向上,他的自尊心被路遥刻画得细微逼真,这绝不是普通作家能做到的。我想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有刻骨铭心的体验。还有《惊心动魄的一幕》《黄叶在秋风中飘落》等等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尽管困难重重,生活迷茫,但社会终究是美好的。
  路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创作的源泉离不开广袤的黄土高原。他的作品大都是写城乡交叉地带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而且大都有他自己的影子。正因为有这样深刻的体验,他才能写出如此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的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好多作家都跟随魔幻自由主义、伤痕文学等新潮流,感觉很时髦。一些评论家认为路遥写的作品有些不洋气、太守旧、不合时宜,但路遥在迷茫困惑时,依然坚定自己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不动摇,甚至他无奈地说:“我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普通的读者看的。”他还说:“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平凡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伟大的世界。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感到害羞。”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最终他赢得了读者。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长眠于杨家岭文汇山的路遥永远活在读者心中,奋斗精神永远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