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了,多亏有你们,我才知道丈夫还留给我们这么一笔钱。感谢你们费心找到我,还全程陪我兑付,国家信誉就是靠谱,买国债真是买对了。以后投资,我只认国债。”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延安市分行,市民郑女士激动地说。
为维护储蓄国债信誉,保障储蓄国债投资者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延安市分行深入推进储蓄国债到期提醒兑付工作,一笔2009年到期的“沉睡”国债,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据了解,因当时客户留存的有效信息较少,固定电话已为空号,不能准确联系到购债人,延安市分行工作人员在走访购债人留存的地址时也被告知其早已搬离,提醒兑付工作一时陷入僵局。但该行工作人员并未放弃,通过与原地址所属社区部门联系,得知购债人延先生现已去世,其配偶郑女士搬离与子女同住。工作人员又多次走访购债人的旧邻,得知购债人曾在延安某钢厂工作,经多方打听,终于得到购债人配偶郑女士的联系方式,提醒兑付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醒工作到位,但下一步的兑付又有了新情况,因购债人已去世,且其遗嘱中未提及该笔国债继承事宜,因此,无法证明该笔国债归属,不满足国债兑付的基本条件。对此,延安市分行立即与公安、公证等部门联系,了解公证办理流程,安排专人全程陪同郑女士办理公证事宜。本着业务安全性与投资者便利性兼顾的原则,兑付资料齐全后,该行指导承销机构成功为郑女士办理兑付资金3万余元。从陷入僵局毫无头绪,到出现转机柳暗花明,再到尽职尽责倾情服务,这笔“沉睡”15年之久的国债,历经坎坷,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主人”。
延安“‘沉睡’国债唤醒记”的故事还在继续,今年以来,延安市分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提出机构改革“无感”切换,国债业务“不出县”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机构改革后县域储蓄国债服务与管理新模式。截至目前,延安市分行已组织辖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在各县区完成13个无记名国债常年兑付试点建设,培训相关从业人员30人,县域无记名国债兑付(受理)业务试点覆盖率达到100%。辖内宜川县兑付点已于今年10月成功办理全省首笔县域无记名国债兑付业务,金额184.99元。全市承销机构累计完成储蓄国债(凭证式)提醒兑付42笔,金额652.7万元,已完成兑付工作的90%,有效提升了辖区国债服务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