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落到实处,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这一重要论述,为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坚持因地制宜,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改革方案是推进改革的基本依据,改革方案只有尊重客观实际才能产生现实生产力。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大,东中西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区域发展差异明显,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要求也不尽相同,必然要求各地各部门在研究制定改革方案时求真务实,把握客观发展规律,因地因时制宜。善于从本地区本部门的优势长处、短板弱项出发,瞄准关键点、找准发力处,防止照抄照搬、依葫芦画瓢,搞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避免在研究制定改革方案时目标既高且多、举措面面俱到,但大多是没有针对性、破题性改革举措的现象。更不能简单地把常规性工作装进改革框架里,曲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真正意图。要创造性地将党中央决策部署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做好改革方案“加减法”。“加法”就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各地各有关方面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的重大事项进一步深化拓展,把党中央为各地区擘画的蓝图转变为现实。“减法”就是对改革方案的一些程序性、事务性内容删繁就简,多讲“干货”“鲜货”“靓货”,让改革方案的设计在“加减法”中凸显客观底色和鲜明特色。
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改革步入深水区,单一模块化改革越来越少,迫切需要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相互补充、协同发力。改革举措只有加强耦合性协调性、提升弹性韧劲,才能增强改革的向心力和抓地力。注重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应在凝聚改革共识、提升区域协调水平、优化资源整合等方面着力。以提高协同性凝聚改革共识,思想统一是部署和落实改革任务的前提,要攥紧拳头统一改革共识,心往一处想,找准改革“最大公约数”。通过改革举措强化联动协调、合力攻坚的力度,将“单兵突围”转变为“协同作战”,只有群策群力、合力攻坚,才能激发改革活力。以整体性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水平,通过改革举措促进人口、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提升区域发展一体化水平。以效益最大化整合资源配置,通过改革举措把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改革举措的整体协调推进,确保既能“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改革,又能有迹可循行稳致远善于改革。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关键在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这是改革取向一致性的根本,也是最终指向。如果这个取向不一致,那么我们进行的一切改革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在推进改革举措落实时,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推动各项改革取向一致性的标准。一切背离人民立场的“抓落实”都是走偏、虚化的“抓落实”。力戒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防止出现相互掣肘、效应抵消。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还要善于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让群众的智慧力量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多重目标中熠熠生辉。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抓落实是推进改革的基本要求,更是改革的制胜之道。根据客观实际研究制定改革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施工图”“路线图”,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有抓落实才能把改革举措的“含金量”充分挖掘出来,把改革清单变为改革成绩单。坚持问题导向有助于我们深入研判、准确识别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有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棋眼”“棋子”精准落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有针对性地处理改革攻坚面临的共性问题和隐形矛盾。深入查找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切实把改革进程中的基本情况、主要障碍和方向路径研判清楚、分析透彻,对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及时会商,有的放矢,科学调整改革主攻方向。将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督察和巡视整改内容,对改革推进情况开展“回头看”,压紧压实各方责任落实链条。不断完善改革监督和制约机制,严格按照全周期监督跟进,建立闭环式监督体系,既强化自上而下的刚性约束,又鼓励因地制宜的创新探索。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