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增战
一口气读完梅方义的长篇小说《地火》,全身上下被暖暖的感觉包围。
在我看来,各类文学体裁中,最难写的就是长篇小说。作家要有厚重精彩的人生故事,并能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说中刻画的典型人物,既要有鲜明的时代地域特征,又必须是千万人中的那个他(她)。
长篇小说中最难写的是工业题材。这一类题材必须观照国家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涉及“物”的成分太多,很难塑造“人”,稍不留意就会陷入大而无当的尴尬境地,所以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中涉及工业题材的却寥寥无几。
《地火》大胆涉足煤炭工业题材,以独特的视角和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西部省区煤矿改革者的成长故事,并由此讴歌祖国煤炭行业的光辉发展历程。主人公刘海洋从大学毕业进入葫芦滩煤矿,再到带领杨村矿业集团发展壮大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他与我们这一代人共同成长,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又有着煤炭人独有的特质,有一股浓浓的“煤味”。
主人公刘海洋有着普罗米修斯一般的崇高使命和殉道情怀。当青梅竹马的爱情受到志同道合的挑战,是信守爱情的承诺还是遵从内心的召唤,读者同情黄丽君的遭遇,但也认同刘海洋的选择。当事业与家庭产生冲突,是选择做事业的孤勇者还是做家庭的守护神,读者心痛任玉静因为楠楠走失而变得疯魔,但也只能支持刘海洋。面对煤炭行业萧条,刘海洋不得不用喝一杯酒换10万元货款的方式让自己醉倒在厕所里,因为他身后还有几千名矿工兄弟。面对漫天的诬告信和网络攻击,刘海洋患上了严重的胃肠疾病,甚至精神方面也出现了问题,一度想要退出煤炭行业。刘海洋的形象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并被深深打动,不是因为他遭遇很多磨难,而是在经历磨难之后仍然选择坚定前行。
以刘海洋为代表的一群煤矿人具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惠铜川以农民协议工的身份怀揣诗人的理想,坚持文学创作,写出激荡人心的《杨村矿业赋》和《从杨村走向世界》,最终牺牲在扶贫一线。杨荔枝与惠铜川有着爱慕之情,却始终坚守礼法,不越雷池半步。当失去了青春光彩的杨荔枝与惠铜川的遗照成婚时,她终于给自己了一个交代,也让惠铜川含笑九泉。
不仅如此,书中即使黄丽君、刘宁、李明、熊玉民这样有严重缺点甚至是污点的人物也充满了人性的光彩,他们并非十恶不赦,只不过是在人生的重要关头走错了路而已。当黄丽君告别煤矿,远赴云南支教,就是她的心灵救赎。当刘宁纵身一跃,血流满面,是和旧日的孽海告别。当李明又一次锒铛入狱,身心都陷入囚笼,他一定会深深忏悔。当熊玉民在煤矿生活后勤岗位做回普通环卫工,他肯定会心里无比踏实。刘宁与黄丽君之间的爱情,那种在情与欲之间的剧烈挣扎虽然不值得歌颂,但却让人刻骨铭心,那种你就在我身边却始终隔着千万里的感觉让读者的心始终揪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不得不说,《地火》讲述了一个好故事,也刻画出了一群典型人物,每一个人物都非常鲜活,令人印象深刻,是几百万煤矿人中的那一个。梅方义为煤矿人塑像,为煤矿人作歌,长篇小说《地火》纵向三十年,横向三千里,这是一部中国煤炭工业三十年的发展缩影,由弱到强的变迁史,完美地刻画了煤矿人的事业、爱情、亲情、家庭、生活,抒写了煤矿人敢爱、敢恨、敢想、敢干的精神特质,让读者走近并了解这个特殊的行业,看到煤矿人从过去苦脏险累,低人一等,到新时代科技引领下以煤为基、能材并进、零碳转型、绿色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壮志豪迈和不懈奋斗。
作为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它无疑作出了成功的探索,激励更多的写作者关注煤矿这个文学“富矿”,挖掘更多素材,抒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煤矿人的故事,由此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变迁。
梅方义的笔调充满温情,他用写实的笔法抒写浪漫,像阳光透过大气层投射在森林里,暖而不燥,和而不散,闪耀出金色的光芒。他让《地火》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充满激情,然后为了理想去奋力追逐,最后到达美好的彼岸。
作为煤矿子弟,作为深耕行业半生的煤矿人,阅读《地火》的过程中,我常常露出会心的一笑。书里的那些人物——刘海洋、惠铜川、刘宁、李明、熊玉民,他们就是我的父辈,我的同事朋友,甚至能够看到我的影子。书里的那些故事情节,行业萧条、黄金十年、矿井抢险、工伤善后、信访维稳,我都曾亲身经历,这就如同与身边人道身边事一样,轻松而又愉悦。
我和《地火》里的那些人物一样,从煤矿人的平凡中感到了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