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空闲时间,顺便整理一下书柜,一帧泛黄的家书映入眼帘,再次勾起了我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工作三十多年,先后在多个单位工作。每次离开原有单位到新的单位,除了一些必要的书籍资料带走外,大多数资料经过整理都留给了同事。但这帧家书却一直形影不离,保存在身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用电话和通讯工具还没有使用和普及,书信是当时唯一的沟通交流方式。这帧家书共有7封,均为我刚参加工作,分配到宝塔区柳林中学工作三年期间,父母写给我的书信。解开用尼龙绳捆扎的信件,看着父亲和母亲那熟悉的字体,一件件尘封的记忆瞬间打开。
1988年,我刚刚参加工作,那时我刚满二十岁。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远离父母正式步入社会。作为家中长子,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工作前很少承担家务事或家务活。因此,刚刚参加工作,又在远离父母百余里外的一个陌生地方,无论工作、饮食和生活,都免不了父母牵挂和担心。逐字逐句细细品味每封信,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父母对我的关爱和思念之情。除了关爱,也寄托了作为长子、家中子女唯一参加工作的我一些应该承担的责任。
那时条件有限,在农村,烟酒、粉条等许多用品批量不易买到。因此,父母通过书信,把家中新建窑洞所需烟酒以及给弟弟购买订婚、结婚用品的任务交给了我,当然也表达了对我婚姻大事的态度。父母对我的婚姻没有过多的干涉,在信中也作了明确交代,他们觉得只要我自己满意就好,需要的礼钱和财物家里准备。这些嘱托也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作为儿子的责任。
父亲是一名退役军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东北部队服役。幼年时,从父亲那里听到了鸭绿江、听到了抗美援朝、听到了朝鲜。前段时间,我因工作关系踏上了父亲当年曾戍卫的辽宁丹东,近距离欣赏了鸭绿江的美景和感受了父亲曾说的一步就可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的地方。睹物思情,似乎看到了父亲当年穿着戎装英姿飒爽的身影。父亲当兵前,并没有上过学,但部队教育培养了我的父亲,使他变为了“文化人”。父亲的钢笔字,看起来很舒服,运笔流畅自然。以至于我对书法的爱好和书写,或多或少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如今,父亲已去世二十多年。品味父亲写给我的书信,仿佛穿越空间,父亲就在我的身边,能切实感受到他的温暖。我对父亲的思念将与家书一起伴随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