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王蕊 ● 嘉宾钟鑫悦 主持人白杨:FM98.7延安交通音乐广播是本土一个年轻化有活力的频率,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非常有朝气的群体,当活力遇到朝气,满满的向上的力量就来了。我们联合延安大学共同打造一档全新的节目《Hey大学生来了》。
主持人白一玉: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所以不管是正青春还是正在感悟青春的朋友,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档节目让我们的青春正当时。《Hey大学生来了》这档新节目是一档传承延安精神、服务校园生活、促进文化交流、展现青春风采的关注大学生的节目。
主持人:我们特别邀请到延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馆长王蕊老师来做我们第一期节目的特邀嘉宾,同时她还带来了延大校史馆讲解服务团的团长钟鑫悦,欢迎你们!
嘉宾王蕊:各位FM98.7的听友好,同学们好,我是王蕊。
嘉宾钟鑫悦:各位FM98.7的听友,你们好,我是来自延安大学大三数学系的钟鑫悦,目前是王老师所带领的延安大学校史讲解服务团的团长,非常高兴有幸跟各位老师以及同学坐在一起交流学习。
白杨:王蕊老师其实和我们广播有着很深的缘分,是我们的前辈和老师。王老师,来到直播间有什么感受?是不是既熟悉又有一点陌生呢?
王蕊:之前我在FM98.7做过一档节目,时隔几年后能再来FM98.7很亲切。希望这次以全新的状态和内容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白一玉:请王老师为我们讲述一下延安大学建校的历史吧。
王蕊:其实说起延大的校史要回到抗日战争年代了,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成立于1941年9月,不过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在决定创办大学的时候,延安地委就成立了“延安大学筹建委员会”,希望采用“延安大学”的校名,但直到1958年7月20日当年高考开始时,考生使用的志愿单里还没有“延安大学”这几个字,而是用的“延安公学”。可能是校名最后确定相对较晚,也可能百废待兴各种事情太多,直到1958级新生前来杨家岭报到时,这所改变陕北教育格局的延安大学,还是一所没有立好校牌的学校。直到举行开学典礼时,学校仍然没有校牌。一些前来报到的师生站在杨家岭沟口的玉米地前,还在打听延安大学怎么走。为建设好这所新大学,陕西省高教局决定,由西北大学对口支援延安大学。1959年4月起任西北大学校长的刘端棻,对延安大学的恢复重建起了重要作用。刘端棻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大学,抗战爆发后辗转北上来到延安。1946年起,刘端棻在当时的延安大学工作,1949年随校本部南迁至西安。从1937年年底奔赴延安,到1949年5月离开,刘端棻把人生中非常重要的12年留在了延安,这是边区教育事业开拓的12年,也是刘端棻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正是出于对陕北教育事业的深切了解和深厚感情,1958年,时任西北大学副校长的刘端棻在推动延安大学重建,以及对口解决师资生源等诸多问题上起了关键作用。除将学校录取的新生转到延安大学外,西北大学同时从各系动员骨干教师调往延安大学,协助延安大学搭起一个教学管理的架子。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央政治局通过两次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决定将1940年5月成立的泽东青年干校、1939年7月成立的中国女子大学还有1937年10月成立的陕北公学院三校合并,命名为延安大学,任吴玉章为校长,赵毅敏为副校长。194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将鲁艺、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学干部学校与延安大学合并,依旧称为延安大学,校址设在延安桥儿沟“鲁艺”原址,校长仍为吴玉章。1944年4月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与行政学院合并,并任周扬为延安大学校长。校址设在行政学院原址南门外,延安大学就此基本建成。在1946年到1947年间,延安大学先后设教育、司法、农业、文艺、会计、行政、新闻、外文8个班和高中部。
白一玉:1946年到1947年正值战争年代,对刚刚建校的延大来说也是一次大考验吧。
王蕊:是的,1947年3月撤离延安,8月东渡黄河进驻山西省临县吴家湾上课,次年7月西北野军收复延安,同年7月学校又迁回延安的清凉山下,开始扩大加强正规办学,当时校长李敷仁宣布学校设大学部、分校和研究室,暂设4个系:政法系、经建系、文艺系、教育系。解放前夕,延大在内的3所学校又被合并成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所以又陆续迁入西安。
白杨:我们现在的老校区其实经历了有10年的动荡艰苦漂泊的岁月,到底什么时候才稳定下来,找到属于延大自己的方向。
王蕊:1958年初,中共延安地委、延安专署专门就此请示中共陕西省委和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并很快得到批复,同意在延安建立一所大学。也许是受当时各行各业“大跃进”、鹤岗“七天办一所大学”的影响,批复要求延安大学当年秋季招生上课。一件改变陕北教育文化格局的大事,就此拉开大幕。得到恢复重建的消息后,延安大学的筹建者喜出望外,不过掐指一算,距离当年的高考只有两个多月,距离秋季开学只有4个多月。这所新大学的教师从哪里来,校址设在哪儿,管理人员又在哪儿呢?延安地委成立的“延安大学筹备委员会”在看了几个地方之后,选中了杨家岭沟口北侧山脚下的一片平地。曾任延安军分区司令员、熟悉延安地理环境的李启明果断拍板,确认延安大学的校址就选定在杨家岭。从此,杨家岭的名字与延安大学紧紧联系在一起。西北大学历史系党总支书记郭沂被派到延安大学任教务处长,他的夫人李易和、西北师范学院毕业的宋捷在教务处工作。西北大学中文系任教的宋靖宗刚结婚也来到延大,还有和他是同事的山西临县人郭玉宝也来了,两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担负起组建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重任。西北大学其他几个系也积极动员,物理系青年讲师封振华、数学系教师侯明书、化学系教师葛芹藻、体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李呈瑞,也先后来到了延安。当时条件特别艰苦,荒滩上依山而建着两排石窑洞,没有围墙和校门,没有教室和食堂,甚至找不到一个简易厕所。入夜,除了窑洞中微弱的煤油灯之外,周围一片漆黑和寂静。重建之初,延安大学只设有中文系、数学系、理化系3个系,中文、数学、理化3个两年制专修专业。后来陆续开设了18个系、很多专业,研究所,16个教学单位,成为一所综合性、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建设大学。
白杨:原来延大经历了这么多才有了今天崭新蓬勃的模样,前辈们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为我们换来了如今这样的生活。听了王老师讲的这些故事,我们希望延大的同学们能珍惜现在的条件和环境,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绽放延大学子的风采,让延安精神指引我们勇往直前。鑫悦你作为延大的一名校史讲解员,是怎么看待讲解员这个工作的呢?
钟鑫悦:其实对讲解员,我们并不陌生,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历史纪念馆包括各种成就展、主题展都有讲解员,但同为讲解员,有人能做到讲者达意、听者有情,有人却日复一日在观众的冷漠和走神中丧失自信热情。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有了AI智能讲解服务。但我秉承的一句话就是:每一次讲解,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我们面对的每一位观众,学历、年龄、阅历都各有不同,对事物的看法、理解也一定是各不相同的,而讲解员之所以还没有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是因为讲解员和观众之间,有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融,这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
白杨:讲解员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纽带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交流了解到更多关于校史,关于展品背后的故事,这才是讲解员存在的真正意义。鑫悦在校史馆做讲解员这两年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想分享给大家的?
钟鑫悦:对于讲解,我觉得是“热爱让我开始,责任让我坚持”。成为讲解员以来,我接待过学生、学校老师,乃至省部级领导,讲解工作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更是一场双向的沟通与交流。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从仪表仪态到语言表达,从内容组织到互动方式,都需要我们精心准备和细心打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交流、一句贴心的问候,都能让讲解变得更加温馨和亲切。这些细节的关注,让我更加懂得如何用心去做事,如何以最好的状态面对每一位听众。我把之前看到的一首小诗简单修改后分享给大家,“你要写讲解,就不能只写讲解。你要写万字讲稿背后的日日夜夜,写每次讲解后的掌声和感谢。写在展板前流连徘徊的脚步与驻足,写无数次佩戴上讲解器的郑重其事,写从历史厅到解放战争时期,再到延大恢复重建,写那些从讲解员同事到无话不谈老友们的故事。”用一个学姐的话来说,校史馆是——优秀的平台,优秀的前辈,优秀的同侪,优秀的后辈。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持续坚持做某件事,支撑着你咬牙坚持的,是内在驱动力,不要因为一时的迷茫而放弃,坚持去做,事情总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低头赶路,莫问前程,结果自会给你带来惊喜。
白一玉:无数的日日夜夜都坚持下来了,鑫悦有什么想对大一的自己说的话吗?
钟鑫悦:我想对自己说,谢谢你那么坚定地选择成为一名校史讲解员,我为自己是一名延安大学的校史讲解员而感到无比自豪。
白杨:是啊,我们希望延大学子用你们青春的力量继续抒写延大的精彩故事,也非常感谢王蕊老师对延安校史的讲述,让我们对延大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期节目是一次很奇妙的碰撞,既领略了一座学府深厚历史底蕴,又感受到了当代学子的现代青春活力。延大建校87年,这其中还有更多故事等着我们去聆听、去了解……再次感谢王蕊老师,期待王老师和鑫悦同学下次还能回来为我们讲述延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