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正在制作门窗 ● 程安东给爱好者传授技艺 ● 叶高祥在编制席子 记者 常延东 通讯员 张伟 康烁
在陕北黄土高原悠长的岁月里,传统手工艺如同古老的歌谣代代相传,又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历史的长卷上。它们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延川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代代“守艺人”默默地守护着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技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正是他们的存在,让传统手工艺正在“用”起来、“活”起来。
木工雕刻:
雕出百态人生
在延川县杨家圪坮镇上佛腰行政村,实木门窗制作手艺人高正正在细心挑选着制作门窗要用的木材。门窗是匠人对木材的深刻理解和对技艺的精湛展示,好的材料是门窗耐用和美观的基础。
走进高正的门窗加工车间,各式各样的加工机械和器具依次陈列,高正将选好的门窗木材摆放在切割机上,随着锯齿转动,木材应声而断。在这期间,高正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确保每一寸都能符合设计的要求。
接下来,高正便开始用锯子和刨子对木材进行加工。根据尺寸画线,确定好榫卯的位置进行刨平;然后用榫卯结构连接,最后打磨、组装,一扇崭新的门窗便制作而成。多年的技术沉淀以及对客户的用心负责,让大家对高正制作的门窗赞不绝口。
“高正门窗确实做得好,我村里几家都是高正做的,不管是用料还是花形,都挺好的。我的这门窗连做带装,可弄好了。”村民梅向前说。
一块木头,在高正的手中锯一锯、推一推、刨一刨、敲一敲,便变成了精美的镂空雕刻。在高正看来,门窗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屏障,更是家居安全、美观与舒适的象征。而木艺的传承,则是匠人精神的体现。
今年39岁的高正,从17岁开始学习木工,跟师傅学了4年,至今整整做了22年了。
“要想做个好的门窗可不容易,第一是要选好的材料,选材料必须凭良心,要保证一代人用不坏;第二是手艺必须过关,就像古人说的‘十年磨一剑’,必须要弄得‘光光堂堂’的,让客户百分百满意。”高正说,“现在年轻人没人学了,都吃不下这个苦。做陕北门窗这个行业快要失传了,我常想,无论如何要把这个手艺继续传承下去,可不能失传了。”
陶瓷烧制:
烧出美的追求
在延川县乾坤湾镇大程行政村,陶瓷制作者程安东正准备烧制一炉新陶。
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的程安东对黄土胶泥有着很深的感情。在他看来,陶瓷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他的作坊里,泥土在他的手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制作陶瓷的第一步是选材。程安东会选择本地的红胶泥,这种泥土粘性强,非常适合制作陶瓷。准备好原材料后,就开始了陶瓷的制作。
将红胶泥与水按比例充分混合,搅拌的泥浆放在转盘上,开始拉坯。随着转盘的旋转,双手轻轻地按压、塑形,泥土在手中逐渐变得有形。程安东的动作流畅而有力,每一次按压都是和泥土的一次对话,每一次塑形都是对美的追求。
拉坯完成后,陶瓷的雏形已经显现。程安东用刻刀和木棒进行雕刻装饰。然后将陶瓷放置在通风的地方,让水分慢慢蒸发,以确保陶瓷不会因为干燥过快而出现裂纹,陶瓷干燥后进行上釉。釉料的种类和颜色多种多样,需要根据陶瓷的设计和创意来选择合适的釉料。最后将陶瓷进行烧制,烧制过程中的窑变现象,更是让每一件陶瓷都独一无二。烧制完成后,一件件精美的陶瓷作品便诞生了。
“我喜欢陶瓷,是因为泥料的可塑性非常强,你需要什么样的造型,就可以去表达、去塑造。它的面可以绘画,是造型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结合。”程安东说。
秸秆编席:
编出美好图景
在延川县杨家圪坮镇上张家河行政村,编席子的传统手艺被叶高祥家一代代传承下来。这门手艺不仅是生活的必需,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选材是个技术活。叶高祥选择质地坚韧、颜色均匀的粽叶秆,然后将采集来的材料集中堆放、精心挑选,确保每一根材料都是上乘之选。
接下来,他用专用工具芋刀将它们破开,分成均匀的细条。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每一根细条的宽度和厚度都必须一致,以保证编织出的席子平整美观。随后,把破开的细条用碾盘按压,让其更适合编席。
编织是编席子的核心环节。叶高祥坐在特制的木架前,将细条一根根地穿插、编织。他的手指灵活地舞动,每一次穿插都准确无误。动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技艺和多年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张张席子在他的手中逐渐成形。
编织的过程中,叶高祥还会根据需要编织出不同的图案和纹理。这些图案往往具有吉祥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高超的编织技艺,不仅体现在席子的实用性上,还体现在艺术性和文化性上。
“这个编席子技术是祖传的,因为老人会编,我就跟着慢慢学会了。咱们陕北的窑洞比较多,席子冬天温暖、夏天凉快,又能防潮,家家户户都离不了。”叶高祥说,“现在,我们村上有三四个人还一直编着了,多数人都不会,都不编了。”
高正的实木门窗制作、程安东的陶瓷烧制、叶高祥的秸秆编席,这些传统手工艺无一不在面临着无人可承的窘境。面对这种状况,延川县积极挖掘与保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将这些散发光彩的技艺进行整理留存和推广,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延川绚丽多彩的文化底蕴。
“县非遗中心作为我县传统文化的独立保护机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肩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不断加强传统技艺的挖掘与保护,建立起完善的非遗项目保护机制。”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主任马向军说,“目前,我们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扶持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创办或领办民间艺术合作社,培育一批传统手工艺的新兴力量,让我县传统工艺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全力推动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