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勾德平 s
主持人宁滢:本期嘉宾勾德平,1952年11月出生,吴起县人,中共党员。1969年至1976年在山西省太原市后字第495部队服兵役,先后在吴起县庙沟乡和吴起县城任教,在吴起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白豹镇政府、庙沟乡政府、县委考评办等单位工作,2013年退休。勾老师要为大家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周恩来的故事。首先请介绍一下周总理的生平吧。
勾德平:周恩来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天津学生领导人,并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我党我军重要领导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
宁滢:在生活中,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勾德平:他生活简朴,以苦为荣,对自己的衣食住行苛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长征途中,在两件单衣中间放上羊毛,做成一件毛夹袄。周总理穿着它走过草地,完成了长征,一路走到陕北,坏了缝,破了补,就是不肯换一换。
周总理在抗战时是党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共两党合作时,兼任国民党政府中心副部长职务,按规定每月要给他几百元薪水。可是他在武汉和重庆,把这笔薪水全部交了党费,自己同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一样,只领5元钱的津贴费。在武汉、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时,周副主席的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书架和一个脸盆架。他的衣着也是那样的俭朴。从延安到西安,从太原到武汉,为党的事业转战南北,东奔西走,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衣食。他身上穿着一条旧呢子裤,在太原时就被磨破了,可他一直舍不得换新的。到武汉时,同志们几次提出给他换条新的,他总是说:“补一补还可以穿嘛。”
周恩来身为总理,除了绝对必要开支外,从不随便花国家一分钱。
周恩来搬进中南海时,他的新居年久失修,墙壁变黑,柱子已破裂,地面潮湿,窗户有许多洞,他和夫人邓颖超在寒冬就用报纸把洞堵起来。
建筑和装修工人建议他修缮一下,他总是拒绝,所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不趁他出国的机会对他的房屋进行改造。一次他回来时,冷眼注视到他不在时挂上的新窗帘,他当即命令把破旧的窗帘重新挂上。车库里的横梁坏了,周恩来不让换,他说:“在中国现实的贫穷状况下,应更好地把资源用在其他方面,如果好好支撑一下,这根梁一定还可以用几年。”
周总理的办公室在中南海的两花厅,这里过去是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官邸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后,军阀袁世凯和段祺瑞都用过这个地方。1949年全国解放时,这座院落已经很破旧,只是稍加修整便做了总理办公室。到1974年周恩来总理因病住院之前,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国家计划兴建“十大建筑”。当时送至周总理处审批时,他坚决从计划中划去一项工程——兴建国务院办公大楼。虽然当时确有必要建国务院的办公大楼,但是总理态度坚决,他对习仲勋和各位副总理说,只要他当总理,就不允许建造这样的办公大楼。周恩来对自己,对国家历来都是那么节俭,从不摆阔气、讲排场,给人们留下了朴素而伟大的革命领袖形象。
宁滢:周总理胸怀祖国,一心为民,始终关怀着普通人民群众的疾苦利益。这其中有什么故事,能给大家讲讲吗?
勾德平:1958年9月26日晚上10点多,北京市一辆5路公共汽车开到天桥剧场。可能是刚散剧的缘故,车上的乘客特别多,售票员边售票边照顾乘客,车前车后忙碌着。“同志,买两张票。”售票员低头划票、撕票,抬头递票:“啊,周总理。”是他,宽额头,浓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脸和蔼可亲的微笑。售票员一喊,整个车厢沸腾了。“周总理,周总理,周总理和我们一起坐车哩。”人们互相传告着。
车到站后,售票员抢先下车伸手搀扶总理,总理自己稳步走下车,握住售票员的手说:“你们辛苦了。”并向司机招招手。人们看见周总理和另一位同志一起在秋风中走向人行道,向中南海走去。
那年,周总理为了解职工乘车的情况,他特地在傍晚下班乘客最拥挤的时候,从北京图书馆门前乘车,下了公共汽车又换乘电车,在市区绕了大半圈,当时车里人多,大家纷纷起来给总理让座。周总理客气地请大家坐下,自己却站着和身边的乘客亲切交谈,问他们是哪个单位的,生活怎么样,上下班路上乘车需要多少时间。
事后,周总理立即指示有关部研究北京市交通问题,增加汽车路线,十字路口设立“安全岛”,职工上下班乘车更方便了。5路汽车上的乘客知道了这件事,心里更加激动,人们从心底里热爱这位好总理。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房倒屋塌,田地裂缝翻砂。周总理听了心急如焚,第二天就乘直升飞机来到灾区。飞机在寒风中降落了,周总理对赶来的干部群众说:“你们受灾了,毛主席派我来看望你们。”
当天晚上,总理到救灾指挥部了解灾情,部署工作。突然,房屋拼命摇晃起来,泥土刷刷直落,这是5级以上余震。同志们急切地说:“总理,赶快离开这里吧。”周总理看看墙壁,见余震已过去,便淡淡地说:“没什么,继续谈吧。”在这间墙壁震裂的房间里,他一直工作到深夜2点钟。
宁滢:一件件小事,都彰显着周总理的伟大精神,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他将有限的生命倾注于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勾德平:早年,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晚年,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困难地位,为了减少十年内乱造成的损失,他费尽了心血。1972年周恩来得了癌症,年已74岁高龄的他,何尝不想休息,他向身边工作人员表露出自己的疲乏,但是文革的现实使他不能休息,对人民的责任让他将有限的生命倾注于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晚年的他,胸前始终挂着“为人民服务”的徽章。
从1974年6月1日到1976年1月8日这段时间,他共做过大手术6次,小手术8次,平均每四十天一次。只要身体能支持,他仍然坚持工作,同有关同志谈话200多次,按见外宾63次,在医院中召开会议20次,外出开会20次,其中有著名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6年1月7日夜,周恩来微睁双眼,对病床前的医生说:“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同志吧,那里需要你们。”这是他伟大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他心中仍想的是别人,是他为自己一生的总结。1月8日9时57分,一代伟人周恩来与世长辞了,终年78岁。巨星陨落,万众悲痛!周总理逝世后,根据他本人遗愿,遗体送给医学研究解剖了,骨灰撒在了祖国的江河大地上。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呕心沥血,献出了毕生精力,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