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刘博 主持人袁波:本期的《延安年华·讲解员请就位》邀请到了延安鲁艺文化中心的讲解员刘博。她2019年入职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从事讲解员工作,并担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特聘讲解员,入职6年曾多次被评为局系统优秀讲解员、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优秀讲解员;2023年荣获延安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专业组一等奖,连续两年荣获陕西省朗诵大赛全省二等奖。
主持人陈晨:6年的讲解之路,刘博可以和我们说说你的职业经历吗?
刘博:我是2019年来到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从事讲解员工作的,入职初期完成了对讲解词以及党史的背诵和了解,初期我们只有桥儿沟革命旧址一个区域,我也伴随着鲁艺的教堂、窑洞逐渐适应了讲解工作。
2020年延安文艺纪念馆的开馆,讲解范围从旧址讲解扩大博物馆讲解。所以,我讲解的内容也从讲党史及旧址,转变到将延安文艺史与党史结合起来,对我也是很大的一个挑战,随着单位整体建设完成,我也成长为一名综合性的讲解员。
鲁艺是新中国文艺的出发地,所以我们一直和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传承院校有着长期合作,我经常跟随单位举办的展览,走进这些院校进行专题展览讲解。这种主动“走出去”的宣讲方式,让很多没有来到延安的人,都能身临其境地接受延安精神的教育,既创新了延安精神的传播形式,拓宽了延安精神的宣传渠道,也扩大了延安精神的影响力。通过红色故事宣讲将人们带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正是这些工作让我对讲解员工作有了更深的认知和感受,也真正成为了一名文博宣教者。
袁波:没错,我党第一所培养文艺干部的艺术摇篮就是鲁迅艺术文学院,现在园区建设得也比较完善,每去一次都有新的故事,有讲不完的革命文艺家的故事。讲解员就是这些文物和故事的传播者、连接者,刘博,可以和我们谈谈你对讲解员这份工作的认识吗?
刘博:其实我在参加讲解工作前,和很多人认知一样,认为讲解员就是等同于导游的工作,在这之前,对讲解员的工作是没有概念的,潜意识里认为背背稿件,万事大吉,孰不知,背讲解词竟然是最基础的。
当我第一次拿到长达186页的讲解词,要求我在一个月内背会、背熟并上场讲解时,我大吃一惊,认为这是无法完成事情。对着厚厚的讲解词,我开始了走火入魔的背诵,上班时间背、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背,甚至吃饭、睡觉都在背,经常背到凌晨两三点,最终终于顺利闯关成功。虽然那场背词的经历让人刻骨铭心,但是,为我后来的讲解之路打开了绿色通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日常讲解也变得游刃有余。
在很多人心目中,讲解工作就是戴着话筒,照着一本讲解词,沿着参观线路对观众讲,其实远远不止如此。在接待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突发情况和观众随机的问题,这都是对讲解员能力、知识功底的考验。一名称职的讲解员并非只是背背讲解词而已,我们还需要去学习去挖掘去拓展更多知识,延安精神要常讲常新,抱着一本讲词讲一辈子是不行的。宣教工作既要有教授专家的深度,有艺术家的素质,还要有播音员的发音,要成为一个优秀宣教工作者,就要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真正参加工作后,才发现这份工作是有一份神圣的使命感,不同于任何其他工作,讲解员是历史的诉说者,是每一件文物背后的讲述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传承媒介之一,这不是任何文字或者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讲解员的讲解让历史有了温度,让英雄背后的故事被人们所铭记。每天穿梭在历史遗迹和红色文物之间,为游客们讲述着延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与游客们一起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感悟民族精神的力量,这是作为讲解员的本职也是使命,讲解员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可以终身为之奋斗、为之感动的事业。
陈晨:没错,就像刘博刚刚说的,讲解员的讲解让历史有了温度,让文物活了起来,让英雄背后的故事被后世所铭记,作为延安革命旧址的一名宣传员,你对延安革命旧址有哪些认识?
刘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陕西考察调研,并来到延安瞻仰革命旧址。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又来到延安,并讲道,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这里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1935年至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辱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现有革命旧址445处,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城市,有革命类纪念馆30座,馆藏革命文物43673件,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6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处,其至高性、独特性、唯一性使延安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延安的445处革命旧址,30座革命类纪念馆,每年接待上千万的国内外游客,每一处旧址都是延安十三年的见证,也在90多年的时间里,见证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党的领导下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现在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节点上,我们国家对于革命历史文化,对于革命旧址保护利用非常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对革命旧址更加关注,这都说明革命旧址作为中国革命的标识,是承载着文化自信自强信念的不可移动文物,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需要我们走进深入了解的红色文化必经之地。
袁波:嗯,没错,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说过,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所以延安革命旧址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那有没有什么话想和还没有参观过鲁艺文化中心的朋友说的呢?
刘博:延安鲁艺文化中心由中心由六届六中全会旧址、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中央党校旧址、延安文艺纪念馆、革命文艺家馆群,以及延安版画艺术中心研学培训实践体验基地组成。
延安时期的桥儿沟,是全国爱国人士和热血青年非常向往和奔赴的地方,这里不仅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还是鲁迅艺术文学院所在地,这里汇聚了一大批文艺精英,诞生了一大批文艺精品,更是一块自由的热土。
在桥儿沟有一座美丽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931年,于1934年建成,是由西班牙传教士义兴化主持修建的,配套还修建了这几排窑洞建筑。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这里是中共中央党校上课的场所。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全会基本上纠正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统一了全党思想,为党领导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个重要关键的会议,一次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一次是1938年的六中全会。”他还说:“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
这里也是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鲁迅艺术文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人才和文艺工作者的高等学府,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联合发起创立,1938年4月10日成立,原校址位于延安北门外,1939年8月党中央出于对文艺工作者的关怀,认为这座教堂更适合演出和排练,由此将鲁艺迁至桥儿沟办学。从1938年4月至1945年11月,短短8年时间中,鲁艺培养学生2000余人,云集和培养了茅盾、周扬、沙可夫、吕骥、冼星海、何其芳、蔡若虹、艾青、贺敬之、马可、安波、郑律成、王昆、于蓝、王朝闻、古元等一大批民族优秀的文艺精英,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如《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白毛女》等一大批经典艺术作品。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鲁艺人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充分发挥了文艺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的强大作用,为中国革命和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抗战胜利后,鲁艺迁往东北、华北等地,参加解放战争和土改运动。新中国成立后,鲁艺师生分赴全国各地,他们向种子一样撒遍了全国,并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新中国文学艺术界的领导和坚强骨干,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延安文艺纪念馆于2020年5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建筑本体为二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陈列面积0.6万平方米,以中共中央1935年至1948年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文艺历程为线索,展览分为文艺队伍汇聚延安、文艺组织蓬勃兴起、抗战文艺民族怒吼、五月盛会 灯塔指路、人民文艺气象万千、肩负使命走向胜利6个单元,共展出图片1263张,实物520件,场景16处,油画、雕像等50多个。通过艺术性、科技性、可视性、趣味性、互动性等展陈手段全面客观再现延安文艺发展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延安文艺的深远影响,集中体现伟大的延安文艺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从西式的教堂到地地道道的陕北窑洞,从革命旧址到现代化的延安文艺纪念馆,是非常值得参观的。不论是小朋友还是来参观学习的大人,我相信都会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红色之旅,我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参观路线和后勤保障。如果您还没来过延安,没有来过革命旧址,请您一定把延安、把鲁艺作为行程中的一站,体验当年在延安时期那种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陈晨:在你的讲解生涯或者日常工作中,肯定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感动的故事,记忆深刻的瞬间,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刘博:2023年4月10日,是鲁艺成立85周年的纪念日,当时很多曾经在鲁艺学习战斗过的先辈们的后代来到了鲁艺,我在为他们讲解的过程中,当看到他们在面对父辈留下的照片、文物时那份炽热的情感和泪水时,那一刻感觉是非常震撼和感动的。当他们的父辈以这样的方式与他们再见面时,讲解的意义在这一刻具象化了,革命先辈们因为他们作出的贡献被铭记,革命文物镌刻了先辈们的战斗生活。但是更多没有名字,没有留下痕迹的英雄们需要我们去探寻,去挖掘,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无名的英雄们在民族危难时刻作出的牺牲,铭记他们,缅怀他们。当晚,在延安大剧院举行了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黄河大合唱》演出,我有幸参与冼星海在延安时期使用的指挥棒的交接。在延安大剧院舞台上,看到著名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从刘妮馆长手中慎重地接过冼星海指挥棒,看到观众席上鲁艺的后代们泪眼模糊,当《黄河大合唱》再次响彻延安的夜空时,穿越历史时空,仿佛再一次回到了那个热血澎湃的年代。
正如李心草院长所说:“这根指挥棒是一种传承。正如星海的名字一样,这根指挥棒已经不仅仅是一根指挥棒,它是一个符号,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