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7日
三千里外赤诚“反哺” 半载帮扶倾囊相授
——中国医科大学王媛教授帮扶延安市人民医院疼痛康复医学科小记

  通讯员 李王军 李昔胜
  2024年7月初,延安市人民医院疼痛康复医学科迎来了中国医科大学驻延帮扶专家王媛教授。半年来,王媛教授根据科室实际尤其是薄弱点,不断进行管理和技术的改进、补强,经过她的业务指导、技术帮扶,疼痛康复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王媛教授一来到延安市人民医院,就多方了解疼痛康复科室工作,熟悉科室管理和业务技术开展情况,规范科室康复治疗流程、预案共计30多条,完善了脑卒中、脊髓损伤、骨折术后等疾病的各项康复评定表,使康复治疗技术具有针对性,使康复治疗效果直观化,通过科室工作群持续更新发布这些流程、预案、评估表,督促大家学习,有效提高大家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在6个多月的帮扶中,王媛教授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教学查房,通过查房对功能障碍患者制定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方案,使患者功能尽可能恢复,让患者获得最大收益,受到患者一致好评。每周二的早上7点半,她在治疗区为医护人员进行理论讲课,平时她也在住院部随时随地地结合住院患者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和示范。针对科室部分医务人员存在理论基础薄弱问题,她有的放矢,认真准备课件,一共开展理论和现场讲课40余次,有效提高了全科医生、治疗师的基础理论水平,讲课中能把枯燥的医学理论通过通俗易懂的言语徐徐道来,让所有医、护、技人员能听得懂、记得住,让大家获益匪浅,体现了她作为医学博士的扎实理论基础和大学教授优秀的教学水平。王媛教授每周一次定期巡视治疗区,并重视全院范围的科间业务合作与交流,对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术后的会诊患者,通过规范评估,制定具体治疗方案,并予以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来院后,王媛教授先后在科室及院内开展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如院内首例唾液腺注射肉毒素治疗流涎、金子翼手功能评定、吞咽障碍进食的评估等,使一些功能障碍疑难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科室康复治疗技术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今年7月下旬,患者王先生因重度闭合性颅脑损伤来市人民医院紧急就诊,经过神经外科的全力救治,其生命体征平稳,但遗留了严重的运动、言语、吞咽及认知功能障碍。王媛教授到神经外科为患者王先生进行了详细的床旁评估,包括运动、吞咽、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后,予以唾液腺注射肉毒素治疗,并进行常规的运动、吞咽及言语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仅用一个月时间的康复治疗,就让王先生重新发声,重拾尊严。
  王媛教授还在繁忙工作中抽出时间,积极参与医院组织的学科建设活动,为疼痛康复科的学科规划、专业细分以及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出谋划策、建言献策,为延安市人民医院学科发展贡献出不少心血和力量。她还热心参加医院组织的下乡义诊、健康宣教活动10余次,先后赶赴我市的子长市、志丹县、黄陵县、吴起县等多个县区的乡镇卫生院或县医院进行义诊、学术讲座等业务帮扶工作,积极解决当地老百姓慢性疼痛患者的长期疼痛困扰,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
  有人问王教授:“你从沈阳那样的大都市来到相对落后的陕北,开展半年之久的帮扶工作,感觉如何呢?”她坦诚而坚定地说:“延安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圣地,中国医科大学就是从这里走向东北的,延安滋养了中国革命,也培育了中国医科大学。所以,我们都是怀着憧憬来到这里的,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延安人民做一些服务工作。参观瞻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过的红色革命旧址后,我们灵魂受到了高尚的精神洗礼和深刻教育,给了我们帮扶工作无穷的动力源泉。陕北老百姓热忱善良,这里民风淳朴,是一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半年的帮扶工作虽然为当地群众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但延安现在已经成了我心里的第二故乡。”
  疼痛康复科主任王忻说:“王媛教授作为一名女同志,离家1500多公里,尤其是离开年仅六岁刚上小学的孩子半年之久,忍耐着思念亲人之苦,怀着对孩子无法陪伴照顾的愧疚,来延安后无怨无悔、全身心投入到疼痛康复科的业务指导和学科建设中,没有虚度一天时间,做了很多实质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科室从管理到业务都更加规范和高效。王教授的帮扶工作,赢得了广大患者和科室人员的高度认可与好评,我们全科人都心怀感激,虽然帮扶只有半年,但王媛教授已经成为我们科室的一员,也永远是全科人员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