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饭圈化”是指在体育领域中逐渐兴起的一种粉丝文化现象,粉丝会因为喜爱某一位运动员或一支体育队伍,从而自发地组成团体。他们会积极关注运动员的比赛、训练、生活等各方面的动态,通过到现场观赛、在社交媒体上互动、制作应援物品等方式来表达对偶像的支持。然而,有的粉丝对于运动员的外貌及私人生活给予了过度的关注,并对其他运动员或队伍缺乏客观性的评价,乃至采取攻击、辱骂等不当行为,忽视了体育竞技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
一、体育“饭圈化”的成因分析
首先,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观点的重要平台。体育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账号拥有大量粉丝,他们训练、比赛、生活等动态都能直接展示给粉丝群体,增强了粉丝与体育明星之间的互动、交流。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流量,在报道时会采用泛娱乐化方式,对运动员的外貌、个性、情感和私人生活等方面进行过度挖掘和报道,从而忽视了体育竞技本身的专业性和严肃性。这种报道方式容易把受众对运动员的关注重点从他们的竞技表现转移到其他方面,形成一种类似娱乐圈的追星氛围。其次,现代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程度越来越高,赛事组织者和主办方为了提高赛事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通常会采用一些营销手段来吸引观众。打造明星运动员、营造粉丝文化等方式自然成为了赛事商业化运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宣传和推广运动员,能够吸引更多的赛事关注度,提高赛事的收视率和门票收入,从而实现赛事的商业价值最大化。最后,人具有社会属性,都有融入群体、获得群体归属感的需求和情感上的寄托。粉丝通过支持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运动员身上,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自我认同。同时,体育“饭圈化”给粉丝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群环境,粉丝可以在这里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自己对运动员的喜爱。在这个群体中,粉丝有着共同的话题和兴趣,通过参与各种粉丝活动,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体育“饭圈化”现象对大学生的现实影响
(一)体育“饭圈化”现象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第一,体育“饭圈化”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浓厚兴趣。当大学生看到众多人对体育明星和体育赛事的高度关注时,他们的目光也会自然而然地聚焦到体育领域。这种关注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热闹,还会促使他们深入了解各种体育项目的规则、技巧和文化,并主动关注体育新闻、观看体育比赛,甚至亲身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第二,体育“饭圈化”可以激励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追求卓越的品质。体育明星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会激励大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使得大学生学会坚持、克服困难,培育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并伴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面对各种挫折和考验。第三,体育“饭圈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刻认识团队合作重要性的途径。当大学生为自己喜爱的队伍或运动员助威时,他们会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使他们相互之间共同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完成任务。第四,体育“饭圈化”能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拓宽他们的社交范围。在为喜爱的队伍或运动员打气助威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会结识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偶像,共同的话题。通过交流和互动,他们的友谊会不断加深,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随之增强。
(二)体育“饭圈化”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体育“饭圈化”现象中存在过度关注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影响力等外在因素,而并非专注于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内在的精神品质。导致大学生将名利、金钱等功利性目标视为成功的主要标准。例如,大学生可能更关心运动员的商业代言、收入等,而对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技术表现和能力提升缺乏足够的重视。第二,体育“饭圈化”现象中大学生容易受到群体情绪和舆论的影响,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当大部分粉丝对某个运动员或事件持有特定观点时,一些大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跟随,而不去深入分析和思考事件的本质及其背后的原因。体育“饭圈化”现象中经常出现粉丝之间的争吵、骂战等情绪化的行为。第三,体育“饭圈化”现象中当运动员的表现不符合粉丝的预期,或者在体育竞赛中处于劣势时,一些粉丝会对运动员、教练、裁判等进行辱骂、诋毁、诽谤等网络暴力行为。除此之外,部分粉丝为了满足自己对体育明星的好奇心,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运动员的私人信息,如跟踪、偷拍、购买运动员行程信息等现象发生。第四,体育“饭圈化”中存在一种“造神”现象,将运动员的成功过度美化和神化,导致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偶像的关注和崇拜中,而忽视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长此以往,这种对偶像的过度依赖会削弱大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和奋斗精神。
三、大学生体育“饭圈化”现象的引导策略
(一)弘扬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厚植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深厚的红色基因当中,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独特的现实价值。当前,体育“饭圈化”现象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运动员和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与追捧。虽然这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过度追星、盲目消费等。因此,弘扬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要通过体育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抗挫折能力和健康生活方式。在体育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让学生真正体悟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强大动力,通过案例分析、剖析名人事迹等方式,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其次,体育明星作为该领域的佼佼者,肩负着为社会大众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的责任。他们要在赛场上不断突破自我,以不懈的努力追求更加卓越的成绩,弘扬新时代的中华体育精神,激励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勇敢面对挑战,不断自我超越。最后,新闻媒体在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中华体育精神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在报道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时,要着重强调体育精神、团队合作和顽强拼搏的重要性,通过精彩的赛事解说、深入的运动员专访等形式,让大学生们在追星的过程中不断传递并践行正能量。
(二)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学校教育是一种系统性、规范性、权威性的教育,它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体育“饭圈化”现象进行积极引导。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顽强意志等优良品质。在体育“饭圈化”现象中,引导大学生对体育明星进行正确的评价,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运动员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经过艰苦的锻炼和无数次的挫折。其次,要在校园内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使学生能够自己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促进学生体质与运动状态的提升,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体育的魅力,把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变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最后,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大学生成为了体育“饭圈化”现象中的主要群体。通过开设网络安全知识讲座、文明网络公约等活动进行教育,防止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暴力、非理性追星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对学校网络的监督力度,对网络上的一些不良内容进行及时的检测与处置,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三)加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体育“饭圈化”现象促使球迷因过度追星,在网络上产生了非理性应援、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地干扰了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与训练,同时也损害了体育环境的和谐生态。首先,新闻媒体要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对运动员进行报道时,除了对荣誉和成绩着重宣传外,更要把体育明星真实、立体地展示给受众,对体育明星的奋斗事迹进行深度挖掘,激励粉丝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新闻媒体要对体育明星进行正面宣传,选择品德高尚、竞技水平突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的运动员作为媒体的主要宣传对象。引导大学生向榜样看齐,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品格,培养团队意识。最后,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体育“饭圈化”现象的引导,发挥自己的传播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提倡理性追星,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体育“饭圈化”现象进行正面的规范,通过体育明星传播更多的“正能量”效应。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文为陕西省2023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2023WSYJ1002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年学生工作培育专项X20240035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