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最喜欢听的一首歌是宋祖英老师的《长大之后我就成了你》,当老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当了老师后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师者如光,微以致远。”站上三尺讲台,教育成了我的事业,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工作至今的16年里,我常常暗暗地问自己:我是否能成为学生的一束光,以独特的力量照亮学生前行的路?答案总是不那么令自己满意。如果,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那就是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一如既往!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后,我校组织了向教育家型教师学习的活动,当我了解到张桂梅老师、吴蓉瑾老师的先进事迹后,我觉得自己与他们相比需要学习的、需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一名行者是我永远应该坚持的事,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也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者的心之所向。这束光应该是信仰、是担当、是坚守……
信仰的力量
《山花烂漫时》中我们看到张桂梅老师翻山越岭的家访;资金短缺、师资匮乏时展现的智慧和勇气;党旗下的铮铮誓言;14年如一日的送考陪考;校园里的红色文化标语、嘹亮的《红梅赞》……有人会问,这一副身患重疾、瘦小孱弱的躯体里,究竟从哪儿来的这样多使也使不完、用也用不尽的力量和勇气?我想应该源于她最朴素的人生志向吧——用教育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一直支撑您的是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是我对党的承诺。”张桂梅说,她要做的不仅是帮助这些女孩子走出大山,更要把她们培养成社会主义接班人,忠于党、忠于人民,去做更大的事,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很幸运,我是中国9918.5万名共产党员之一,是1891.8万名人民教师之一,也是一位普通的奋斗者,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作为革命圣地的教育者,作为延安新区的拓荒者,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张桂梅老师的人生格言“如果说我有事业,那就是我的学校;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应该成为我、成为我们的崇高信仰。
使命的担当
张桂梅老师为创办学校、筹集经费,被众人认为是“骗子”;为提高教学质量,她因材施教,探索山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规律,总结出“三点三路教学法”;为办有温度的教育,张桂梅是校长,是老师,也是母亲,她把“家”安在学生宿舍,每天凌晨5点多起床、晚上12点后才休息,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陪伴学生晨读、上课、自习,她的床旁边还有一张床,留给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华坪女高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强,张桂梅老师用担当和责任在党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新区一中办学至今不到10年,是一所新学校,得到诸多家长的首肯,这得益于一中老师精诚团结、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在一中的这些年我是在感动中成长的:我的战友们有生病住院,哪怕肋骨骨折也坚持工作岗位的,有老人去世前还在给学生认真辅导功课的,有将自己幼小的孩子锁在家里也不落一节早读、一节晨读的……爱是教育的底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不止一次地叩问自己:我的教育教学是不是用心的?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主要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我是不是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他们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我,学校把孩子托付给我,我是不是对得起这一份信任?我们的教育究竟能陪伴孩子走多远?这些孩子离开一中后,想起我们的老师是怀念尊敬,还是痛苦记忆?我想,躬耕教坛,我们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当老师就得当让学生一辈子都能记住的老师,让学生一辈子都能怀念、感恩的老师。
执着的坚守
人民教育家于漪曾说:“我经常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吴蓉瑾正是这样一位师者,为孩童的一生打下温暖的底色。她是“红色初心”的播种者、情感教育的倡导者、智慧校园的先行者……她始终在做一件事:把课上好!一位专家对一线教师曾发出这样的疾呼:最好的师德是把课上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作为一位思政课教师,我更应该坚守好我的阵地、坚守好我的课堂,用心讲好思政课,既耕耘好学生思想的田野,又回答好时代的课题;既让课堂有“滋”有“味”,听起来能“解渴”,又让学生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既要上好“思政小课堂”,让思政课有深度,又要组织好思政“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有温度,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作为一线老师,我们的一天在迎接朝阳、暮送余晖间,播种希望;我们的才学在三尺讲台、四六行道间,自由挥洒;我们的事业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收获硕果。
在教育的征途上,我们师者如光,即使光芒微弱,亦能致远,但静心想想,我们花样年华的学生也照亮了自己,让我们青春不老。那就让我们成为彼此的璀璨星光,在相互辉映中,向着明亮的未来前行。
(作者系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