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泽玲开心地向记者展示刚剪好的剪纸作品 一折、一转、一剪……
剪刀辗转、碎纸飘落,花鸟鱼虫、山川草木,世间万物皆在方寸剪纸之间。
走进安塞余泽玲民间艺术专业合作社,四面墙壁上的剪纸映入眼帘,窗户边,余泽玲正在阳光下剪纸,不一会儿,一个憨态可掬的抓髻娃娃跃然纸间。
“我剪的这个是送喜娃娃,她正面坐莲,圆头,两肩平张,双臂是鱼的化形,还怀抱一个送子娃娃,俗语说‘娃娃坐莲花,两口子好缘法’,寓意夫妻和美、子孙繁茂。”余泽玲仔细地给我们介绍着她手里的抓髻娃娃。
余泽玲说,抓髻娃娃是安塞民俗类剪纸中最典型的一类,主要代表着驱邪、祈福。
在她小的时候,见大人给生病的娃娃剪一个抓髻娃娃用来疗百病;村里有人结婚就剪一个“娃娃坐莲花”送上祝福;阴雨连绵时节,剪个“手拿扫帚的娃娃”贴在窑洞里或者系一条红绳绑在高架上,寓意扫掉乌云,又叫“扫天婆”……
小小的抓髻娃娃缘何人们对她有如此大的期望,据靳之林大师考证,它与民族图腾崇拜紧密相关,承袭了原始人类的生态繁衍群体意识,正是考古学中考证出来的黄帝族徽。
安塞剪纸被誉为群芳母亲,是“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从业四十几年来,余泽玲已经熟练掌握了安塞剪纸的核心技艺和手法,并对安塞剪纸的历史渊源、用途、风格、风俗禁忌都了然于胸。
我们从余泽玲剪的抓髻娃娃揭开了安塞民俗剪纸的神秘面纱。
据余泽玲介绍,安塞剪纸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用于民俗的,另一类是纯审美的,而民俗类剪纸与民俗活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息息相关。
比如,陕北人过年不管家富家贫,都要贴窗花,谁家不贴窗花被称为瞎眼窗,不吉利;正月里人们剪门神贴在大门上镇宅;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又用剪纸记录剃龙头、采龙气、吸龙食,以示敬龙赐福,祈求新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俗剪纸不仅为了好看,也是为了满足纳福、纳财、驱邪、辟疫、扶好运等精神信仰方面的需求,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余泽玲说。
跟随着余泽玲的脚步,我们还欣赏了她的《门神》《三十六窗格》《迎亲》《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等剪纸作品,通过花草配饰,她把陕北人繁衍观念、阴阳哲学观念有趣地表现出来。
随着对安塞剪纸民俗文化了解的深入,越发能感受到它的深厚与博大。
“择一事,钟一生。我剪剪纸已经四十多年了,但是安塞剪纸的魅力仍然深深吸引着我,它也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需要我继续深入地学习和挖掘,给我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余泽玲说,安塞剪纸值得传承的不仅仅是这门手工技艺,还应该重视它的俗规禁忌体系、造型体系、符号体系在剪纸中的表达,传承并发展完整的立体的安塞剪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