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5日
“情绪消费”需要正确的“消费情绪”
姜乐园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了一则关于“情绪消费”的新闻,指出有些店铺的包月费用竟然高达3万元。这一高昂的费用令人咋舌,引发了公众对于这一新兴消费模式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让我们认真审视这一新兴消费模式“情绪消费”。“情绪消费”究竟靠不靠谱?这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消费者心理?
  “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近年来悄然崛起,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新热点。所谓“情绪消费”,主要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购买各种形式的情绪服务,如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这些服务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广泛存在,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甚至出现了高达数万元的包月服务。
  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来看,“情绪消费”的兴起并非偶然。在快节奏、高压力、强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扰。因为一些原因,他们不愿对身边的亲朋好友诉说,又渴望得到理解、支持和安慰,但是传统的心理咨询服务往往门槛较高,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理论含量过高,并不能与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精准对接,无法为咨询者提供相对应的情绪价值。因此,“情绪消费”在这种业态下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便捷的情感释放渠道。
  “情绪消费”的火爆无疑为一些消费者群体提供了精准对接的心理咨询服务,但其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问题和风险。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个人隐私泄露以及过度依赖等问题都不容忽视。面对这一新兴消费模式,我们需要采取更加具体的措施来确保其良性发展。
  首先,政府部门应强化对于“情绪消费”行业的监管,设定严格标准与准入门槛,明确服务质量和人员资质要求,并设立专门监管机构定期审查评估,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如泄露隐私、提供低俗服务等,以维护消费秩序。其次,电商平台作为主载体,建立商家审核机制,评估资质、信誉和服务质量也必不可少,结合技术与人工审核确保内容真实有效,并设立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响应处理。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警惕,辨别商家信誉,谨慎提供个人信息。同时,“情绪消费”背后的社会心理问题也亟待关注。社会组织应积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鼓励消费者积极面对生活压力带来的情绪问题,降低社会安全问题出现的风险。
  “情绪消费”需要正确的“消费情绪”。“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呈现出一种双刃剑的模式,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为了确保这一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携手打造一个安全的“情绪消费”环境。只有这样,“情绪消费”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有益的消费模式,开辟提供情绪价值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