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有国家政策要求、下有舆论呼吁的情况下,平台迈出了“算法向善”的一步。
——近日,有外卖骑手在社交媒体上称接到某平台通知,若过度跑单将被平台强制下线。相关平台负责人回复称,确有相关举措,目前正在试点中。中国经济网发表评论,有平台通过优化算法,让外卖骑手能够强制休息,值得点赞。不少骑手愿意多劳多得,那么平衡劳动权自由和休息权保护,不单纯是技术性问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外卖骑手的权益保障,不妨就从强制休息开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朋友圈也好,社交平台也好,其体现出的迥异风格,也恰如人生百态参差。
——最近,有关“我关闭了朋友圈拒绝焦虑内耗”的话题冲上热搜。《北京日报》发表评论,社交过载之下,大家感到倦怠,生出远离之心十分正常。如何找到线上社交乃至网络生活的最佳“打开方式”,让其充实而非干扰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数字时代留给每个人的考题。
AI自习室有可能、有能力成为学生的“伴学良师”。但这一切的前提,还得回到AI上来。未来值得期待,但仍任重道远。
——在教育领域,AI自习室正逐渐兴起。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也引发了关于教育未来发展路径的广泛讨论。《广州日报》发表评论,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与行业规范,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虽然AI自习室模式看似只涉及教学智能硬件和软件,但本质上仍是教培属性,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关教育资质。不妨先以此为门槛,将一些浑水摸鱼者踢出局,行业或可更加健康发展。
公共空间的标识设计不仅需要实用性,还需要考虑文化敏感度和社会认同度。
——近日,武汉一处商业街的公共厕所因采用“凹凸”符号来区分男女引发热议。该设计因“令人不适”被网友关注并批评,随后相关标识被迅速更换为更常规的男女简笔画。红网发表评论,公共厕所标识的首要功能是方便人们快速辨别性别、解决“生理需求”,而不是引发歧义或讨论。厕所标识虽小,却折射出公共服务细节中人性化与规范化的深层问题。希望类似事件能为未来的公共设计提供借鉴,让每一个细节都更贴近公众需求,体现对社会多元文化和个体感受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