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30日
海员基地十年磨剑 助力老区振兴发展

  主持人宁滢:本期嘉宾王星,生于1957年10月,原籍四川省开县,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1980年在延安市教育局当干事,1981年至1985年在延安地委办公室当干事,1985年至1995年调任延安医学院团委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5年调任延安市老促会任秘书长、副会长兼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他见证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西部海员培养基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到林立于全国海事院校之列的过程。
  宁滢:为何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会成为西部海员培养基地的建设地点?创立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王星:世界贸易的80%是通过海洋运输,国内贸易的60%也是靠航运。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致富,年轻人从事航海职业的愿望逐步减弱,航海人才也出现了大面积短缺。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经过调查研判,于2006年在河南新乡召开了推进中西部海员发展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中国海员培养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构想。
  当时,延安市老促会获此信息后,紧抓机遇,举全会之力,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政策,也找准当时延安职业教育的短板,主动出击,积极邀请天津海事局调研组来延安考察,与市政府领导座谈,落实项目对接。由于延安是个一不沿边、二不靠海的内陆城市,当时考虑将西部海员培养基地落户延安是很困难的,后经我们多方争取后,天津海事局也本着积极参加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延安革命老区作贡献、助力脱贫攻坚为己任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感,经多次协商,最后达成一致,自此,西部海员培养基地最终落户延安。2007年8月,天津海事局与延安市老促会、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签订建设西部海员培养基地的三方协议。2008年,由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向国家海事部门和省教育厅申报,并立即着手开办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从此开启了在黄土高原举办航海教育培养海员的先河,这样的办学办事效率,在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老促会为了能让基地健康发展,先后多次到天津,赴北京,奔河南,走福建调研。17年的艰辛努力,17年的执着坚守,作为亲历者,这一切过往都历历在目。
  2021年,杨霄会长刚上任,便深入调研,积极协调,与天津海事局领导深入座谈,邀请国家老促会领导参观基地,并多次到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实地考察基地建设情况,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共谋发展,提出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建基地,加大宣传力度,为延安及周边地区培养更多海员,为农村青年、退伍军人再就业提供新渠道。
  宁滢:在创立过程中,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星:一是基地开设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等3个专业,其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是定向培养海军士官专业。
  二是建立并运行“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国家海事局的要求,对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的标准化监测控制。
  三是拥有丰富航海经历的“双师型”教师27名,企业兼职教师15名,航海名校兼职教师16名。经过多年的实践,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实操能力迅速提升,师德师风优良,在学校堪称典范。全国专指委委员1人、陕西省交通行业专指委1人、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1人、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
  四是政府先后投资3500多万元,相继建成航海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轮机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船员考试中心、教学实训船以及水上安全训练、航海仪器、精通救生艇筏、邮轮乘务等30多个实训室。
  五是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机制,与华洋海事中心股份公司、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中远海运集团、大连海事大学等19家航运企业(学校)及五星级酒店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全面满足学生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需求。
  六是借梯登高,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师承担省市教学研究课题15项;承担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子项目1项;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9门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成院级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教师获得陕西省信息化教学比赛、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大奖4项;学生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大奖4项,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4个。航海技术专业群成为我校申报省级高水平院校的重要支撑。
  七是实施半军事化管理,队伍军事化、宿舍军营化、行动一致化,严格教考分离,学生双证获取率100%,连续十年实现100%高质量就业,国际化就业程度高。为海运企业、海军部队培养输送了6000余名毕业生。
  八是积极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借助举办航海教育的成功经验,2016年以来航海技术专业、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先后成为定向培养海军士官专业,并由此带动申报了武警、空军士官培养。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我国海军的055大型驱逐舰“延安舰”得以成功命名。
  九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四维航海教育共同体”;构筑了“231”和“青蓝工程”师资成长培育路径;成果获得2019年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2020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基地成立17年来,累计培养各类航海人才6700余人,实现了100%的就业,将延安建成了“没有一滴海水的海员城”,成为西部航海人才的培养基地、航海文化的传播窗口、海军军士的培训阵地。2023年,中国老促会支树平会长赞叹,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已经成为东西互助的品牌、帮扶老区的品牌、军民融合的品牌、职业教育的品牌。
  17年来,在国家海事局、天津海事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优秀航海院校的帮扶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实现了上船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
  17年来,西部海员培养基地桥头堡作用日益显现,“延安海员”“延安海乘”“圣地士官”得到航运企业和海军部队的高度认可。全国政协副主席、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赞誉:十年磨一剑,来之不易,人才培养的典型、精准扶贫的典型,应大力推广宣传。
  宁滢:西部海员培养基地的成功创立又有哪些经验和启示?
  王星:一是政府重视、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历届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建设,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精准扶贫进一步推进海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对延安籍海员参加培训给予全方位帮扶。与天津辖区的19家知名航运企业签订了就业安置协议。2019年,延安市政府通过国家老促会,协调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海事局推出“东西协作蓝海扶贫计划”,将西部海员培养上升到国家关注的层面,极大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二是海事牵头、院校支持。天津海事局帮助基地与大连海事大学等7所航海名校签订支教协议,7所航海名校从2012年到2021年间先后派出了45名教学名师来学校支教。2017年开始,又安排新一轮的帮扶5年计划,7所航海名校不遗余力,继续大力支持,使专业教师从最初的4人小组壮大到现在的27人教学团队,其中双师型占比83%。
  三是海事协调、校企共建。海事局协调中远海运、华洋海事中心等15家大型航运企业,与延安市政府签订就业合作安置协议,确保毕业生每年100%的就业,为西部地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拓展了新渠道。2022年获批教育部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实现了“上船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效应,涌现出了像张盼阳、井万里、刘永涛、薛云、段小强、杨雨帆等一大批脱贫致富的典型。
  四是内涵提优、治理增效。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西部海员培养基地的内涵建设和办学质效得到了全面提升。专业设置趋于合理、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培训资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方向扩展、教学成果成效显著。
  宁滢:您对基地未来有何期待和祝福?
  王星:我希望西部海员培养基地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也希望我们延安籍的学子能够更多选择海员这一职业,为延安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作出积极的贡献。
● 嘉宾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