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30日
加路:文学让我找到生活的暖色

  主持人胡琛:聆听作家故事,感受文学力量。本期《作家说》节目,我们邀请到的是陕西省作协会员,延安市宝塔区作协主席加路。
  加路的作品发表于《延安文学》《雪莲》《散文选刊》《鄂尔多斯》《小品文选刊》《北极光》《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陕西工人报》《延安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微电影《回家》在“全国第三届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比赛”中,获“优秀编剧奖”“十大微电影”奖;微电影《一步之遥》在陕西省检察系统微电影大赛中获一等奖;散文《蝶梦》获陕西省职工首届文学作品创作征文大赛“延长油田杯”散文类优秀奖;小品《良心》在陕西省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中获演出奖;散文《倔强的黑牛》在“弘扬延安精神 积极投身精准脱贫攻坚战”主题征文中获一等奖;散文《陀螺“侠”》在“中国梦·劳动美·好职工”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延安传统村落》在《延安文化》杂志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延安”征文比赛活动中获三等奖。
  胡琛:加老师,可以和我们聊聊,你是怎么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的吗?
  加路:每个走上文学这条路的人,首先是骨子里对文学热爱,也就是说,热爱是一个人走上文学道路的内因。就我而言,我从小看见数字,就像看见蒺藜一样,只想躲着走。而看见文字,就像看见鲜花一样,就想凑近仔细看看,这段文字说了个什么,人家是用怎样的词语,怎样的句式表达的。当看到一个生僻的字或者词语时,就会动手查工具书;看到精彩的句子和片段,就会誊写在笔记本上,时不时翻看一下。时长日久,对优美的文字就更加喜爱。只要有机会,就会见缝插针地阅览各类文学书籍。这一爱好为我后来走上文学这条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每个走上文学道路的人,肯定还有外因条件的辅助。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亲都没有上过学。但我要说,父亲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因为父亲会讲《白马告状》《三颗麻子倒江山》《白狗精》《毛野人》等有趣而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些故事无意识中,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除了父亲,还有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有丰富的诗词储备量,随口就是一首古诗词,或者名言警句,让我听来耳目一新。比方批评学生不要不懂装懂,他随口就是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类似的情况很多,长此以往,我在不知不觉间记住了很多还没有学的古诗词,渐渐爱上了古诗词。在他的影响下,我的作文水平,有很大提高。进而对课外读物有了浓厚的兴趣,读了《茶花女》《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简·爱》等。再后来,喜欢上《四世同堂》《人生》《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围城》《活着》《蛙》等。这些名著不断地润泽着我的文学素养,丰富着我的思维想象,增强着我的情感体验。闲暇时,就用笔来倾诉自己的烦恼或抒发自己的喜悦。
  阅读每一部名著,都会跟着书中的人物哭、跟着书中的人物笑。读完后,会对其中的人物刻画、语言表达、间架结构、思想主题进行反刍。这些经典之作,成为鞭策我写作的动力,即使发表不了,自娱自乐也心甘情愿。对文学的痴迷,就像一个暗恋者,默默仰望着文学殿堂,匍匐靠近。
  胡琛:你的作品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加路:我真正走上文学这条路,是到宝塔区文联之后,看到我们单位李玉胜老师、杨明老师、王骑虎老师、张金平老师的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很是羡慕。就写了散文《高陋斋》,发在了《宝塔山》,听到读者的赞美时,心里甜滋滋的。从此,有了给报纸和刊物投稿的信心。记得第一次收到20元稿费的汇款单,去邮局领稿费的路上,心里乐开了花,就像去领奖一样。那张20元的钱,在我心中就是一枚战功赫赫的勋章,简直想拿回去裱起来挂在墙上。后来,又在《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延安日报》《延安文学》《雪莲》等公开报刊发表了一些作品。
  2008年,我开始电视短剧创作。汶川地震后,我的第一个微电影《咱们是一家人》,在延安电视台播放。后来陆续在陕西电视台、佛山电视台、榆林电视台等台播放了数十部电视短剧。那时,在写电视短剧的同时,还写小品、快板、说书,有11个作品搬上了舞台。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搬上荧屏或舞台,似乎冬天的冰雪都是温暖的。创作电视短剧的积累,让我有了尝试电视连续剧的想法。于是,创作了几部电视连续剧剧本。这些作品虽没有面世,但我相信没有白走的路。
  胡琛:请讲述一下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加路:我最满意的一部作品,是我的一部电影剧本《山丹丹花开背洼洼》,写的是一个乡下小保姆与雇主的孩子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离奇感人的故事。我想表达的是生活的压力并不能压垮所有的人;城市这个大染缸,并不能污染所有的人。
  面对困境中的人,多数人选择了远离,而这位乡下姑娘却选择了担当。
  这个温馨而感人的故事从不同侧面折射了世态万象。
  胡琛:你的作品背后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加路:我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真实的生活,散文大多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比方《家有笑星》写的是我调皮可爱的儿子;《婆婆的菜园子》写的是我已去世的婆婆;《不要看我》写的是一位好心的残疾人。也有受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春夏秋冬、名胜古迹等大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启发,触动我的感悟,引发我的思考,有感而发写的,比如《听雨》《家乡的夏天》《统万城箴言》等。小说也一样,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主要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观察到身边人的故事中寻找灵感。其次,是思考,要在故事中提炼自己对人生、人世、生活、世界命运的思考和发现,而不是记流水账。
  胡琛:你在创作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有哪些呢?
  加路:我刚开始写剧本的时候,我先生很是不屑,这更加激发了我的挑战心理。那时,我们家没有电脑,手写又太慢。于是,每天下班后,我仍然坐在单位的电脑前坚持写作,有时写到很晚才回去。于是,2009年,“三八”妇女节那天,他买了一台电脑给我。从此,我就能按时下班回家,稳稳地坐在自家的电脑前写到深夜了。用我的坚持和奋斗战胜了我的先生,我一直记着那个“三八”妇女节。
  胡琛:你最喜欢的文学类型和体裁是什么?
  加路:我最喜欢中国现实主义小说。比方余华的《活着》、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客观的描写,力求在反映现实既有的特征中发掘社会生活的本质。现实主义小说,它关注人性的真实面貌,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社会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平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人生价值和尊严的权利。不论从事普通工作,还是遭遇困难和挫折,孙少平都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最终取得了成功。《平凡的世界》通过展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遭遇,提醒社会各界对底层人民关注和关心。同时,鼓励广大底层人民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一本小说能鼓励很多人勇敢地面对困境,走出困境。它的现实意义,真的胜过黄金万两,这就是我喜欢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原因。我喜欢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倒不是说不喜欢外国现实主义小说,只是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的不同,读起来影响代入感。但他们的写作技巧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变色龙》《羊脂球》等,总给读者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
  胡琛:创作过程中,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加路:文学创作要求作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思出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情节与人物。而如何将这些构思转化为鲜活、准确的文字,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从构思完成初稿,到反复修改,再到整体完善,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需要经历无数个日日夜夜。在描述内容时,我常常感到词汇不足,难以准确表达内心所想,长时间的投入和持续的努力,有时会让人感到厌倦,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我对能写长篇小说的人是非常钦佩的。写作不仅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写得顺畅时,往往会忘记吃饭、忘记休息,需要整块时间,并且无打扰。因此,写作与时间、单位、家庭、健康、社交之间的种种矛盾是很难调和平衡的。但是既然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就得硬着头皮挑战自己。
  胡琛:您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和展望?
  加路:计划出版一本散文集,一本短篇小说集。算是在自己的文学路上留一点痕迹,即使没有多大的价值,毕竟走过了。今后将在小说创作上多下功夫,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理念和社会观点。希望我的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能对读者有正能量的影响,并促进我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 嘉宾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