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5日
京塞情谊长
——《往日时光》序
  曹振宇
  鼓乡安塞,古属白翟地,秦汉属上郡高奴县,北魏始分设广洛、永丰两县,隋称金明县,宋改安塞堡,取“安定边塞”之意。元宪宗二年,复设安塞县,距今已有七百余年。自古有“上群咽喉,北门锁钥”之称。在这里,三山鼎峙,二水交融,腰鼓楼、延河水相映生辉,无愧虎踞龙盘风水宝地。
  1968年11月20日,安塞县革命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安置干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安置工作的通知》,由此知青上山下乡在安塞县正式拉开帷幕。同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上山下乡运动随之在安塞县掀起高潮。1969年1月7日,首批北京知青到达安塞,至2月20日,安塞县10个公社219个生产队共接待安置北京知青1934人。1974年西河口公社金盆湾大队再次接待安置北京知青8人。至此,安塞共接待安置北京知青1942人。到1981年底,在安塞插队的北京知青全部迁离农村,安置就业。说这是发生在安塞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毫不为过。对于北京知青来说,上山下乡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与艰苦生活的历练。在那个特殊年代,北京知青在安塞走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道路,为安塞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与安塞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泽东与党中央为解决城市娃教育和特殊年代一些社会问题,使青年一代接受一种革命精神再教育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这种教育,实际上使这些来自城市的青年学子,通过在农村劳动锻炼、接触基层人民群众的方式,阅读社会这部无字大书,体验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可以说,通过“上山下乡”的磨砺,绝大部分知青达到了精神的自我净化,人生观、世界观的再教育、再塑造。这些来自首都北京的知青,在安塞插队和工作的岁月里,看到了当下中国社会最真实的一面,也因此懂得了人生的艰辛,体会了生活的疾苦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与安塞人民朝夕相处、同作同劳过程中,又建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学到了安塞人民坚忍、顽强与拼搏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深远地影响、成就了他们此后的一生。
  这本散发着浓浓乡情、京情,泛着厚重历史气息的图书,用以情述史的笔法和激情,向时代与世人展示了近2000名北京知青和安塞本地知青在安塞这片黄土高原腹地曾经奉献过的往日时光与青春岁月。书中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当年怀揣梦想,不远万里,从北京到延安,再到安塞插队锻炼的亲历者、见证者。这些当年的知青娃,如今都已迈入了暮年岁月。通过他们的深情回望与深挖记忆,从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他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对安塞这块古老的土地深藏着与自己相伴终生的家乡情结。他们对这片当年贫瘠的故土上经历过的困苦生活,始终有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也正是这种眷恋,点燃了他们青春灵魂深处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促使他们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下开展的那场声势浩大、举世闻名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满怀革命激情,告别首都、告别亲人,意气风发、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并最终在安塞的山沟拐洼落地生根,播撒汗水,开花结果,茁壮成长。
  苍茫雄浑的黄土高原、淳朴厚道的安塞干部群众张开双臂,用他们无私的关爱、开阔的胸怀,豁达、包容、互助、友善的传统基因,接纳了这些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青年学子,并竭尽所能、倾尽所有地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关照与较好的生活条件。从许多作者深情回首凝望的字里行间回忆里,可以看到他们内心深深的感激。但是,由于那个年代陕北与首都在物质经济、生活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差距,以及这里淳朴的民风,古老、甚至近乎于愚昧的乡俗,使许多知青心理上有了巨大落差。尽管如此,这些远离首都北京的青年学子,以他们激情满怀的革命精神,很快适应了这种落差。他们穿着和当地村民一样打着补丁的老棉袄,吃着一样的老酸菜、窝窝头,每天和村民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爬坡下沟,翻山越岭,尽情地挥洒汗水,全身心投入到安塞这片沃土热火朝天的建设,在安塞历史长河里留下了他们代表进步文化形象的华丽印记。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是老一辈革命家、著名诗人贺敬之《回延安》里的诗句,也是诗人离开延安后对延安深深眷恋与思念之情的反映。改革开放后,这1942名曾经来安塞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也没忘记安塞,没忘记曾经照顾他们、引导他们、教育他们的安塞人民。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北京知青,一次又一次地返回安塞,看望乡亲,捐款捐物,兴教助学,投资建设,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反哺着他们的第二故乡。甚至许多北京知青的子女和安塞当地群众子女联姻,成了常来常往的儿女亲家。而安塞的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同样牵挂着这批渐渐老去的知青儿女,多年来,接待了一批批个人与团体返乡知青,区上也安排多名领导多次带队赴京慰问看望。2016年8月,《北京知青在安塞》第一卷在这种友好往来基础上,在安塞区委、区政府支持下正式出版发行,受到广大北京知青热忱欢迎,成为一部记录安塞北京知青历史与精神的丰厚史料,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
  安塞是为人民服务的发祥地、党员承诺制的发起地,也是文化旅游大区、特色产业强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大抓产业项目建设、大抓招商引资,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区、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全力以赴育产业、扩投资、稳增长、保安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文化旅游引领区和基层治理样板区建设取得新成效。特别是以新型工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延塞一体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等社会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升,“134”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持续释放,基层党的建设创新突破发展,全区上下干事创业、争先进位的氛围更加浓厚,政治生态更加山清水秀。安塞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在新时代加快推进安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安塞区档案馆袁延峰同志编纂了这部《往日时光》,这是对《北京知青在安塞》的重铸与完善,也是对北京知青在安塞历史的总结,这充分体现了安塞人民对北京知青的深情厚谊和崇敬之情,也充分展现了北京知青在安塞艰苦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部书的出版发行,使得安塞人民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同时,希望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学习与发扬北京知青挥洒热血、奉献青春的豪情,学习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勉踏实、勇往直前的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安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腰鼓楼高,延河水长,那鲜艳夺目、高高峙立的腰鼓楼与墩山烽火台,曾经悬挂过1942名来安塞插队的北京知青理想的风帆。尽管,十三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恒河沙数;尽管,岁月像延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但历史已经将那段难忘的岁月,将曾经在安塞插队落户的每一个知青光荣的名字与他们崇高的知青精神,深深地镌刻在了安塞这部厚重的历史档案里,并将永久珍藏。
  是为序。
  (此稿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