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如果说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是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国家、民族对饥饿、生存的恐惧、挣扎,对知识、文化的向往、渴求,那作家杨晓景的长篇小说《奔跑的叶子》就可以说是对整个社会全面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在创造积累了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人心压抑恐慌和人性扭曲异化的忧虑和直面。从这意义上来说,同时身为医疗行业从业者的作家杨晓景,是敏锐、勇敢、充满忧患和使命担当的,他们都是为不同的时代矛盾寻求解决办法、探寻新出路的现实主义写作者,让人由衷心生敬佩。
小说的内容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转型。我们发现,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逐步推进,市场化运作在各个行业的局部或者全面渗透,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物质极大充裕、教育科技不断进步带来的生活的极大改善和丰富;另一方面也发现,这些进步和发展并没有必然地带来人的心灵的自由和心性智慧的成长,相反在物质充裕的同时却明显感受到有什么宝贵的东西似乎正在失去。
陈灵均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从物质极端匮乏的环境中走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了一名医生,实现了自己的阶层跃升;同时又以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来反观这个时代,并用实际行动试图为这个时代“问诊把脉”,并且是“开出药方”的“白衣战士”。
小说很真实地再现了在医疗、医院改革政策推动下,各种任务、指标、考核的一步步分解细化,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昼夜加班,难以担负起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的生活责任;医院经营中检查、用药、病床使用等等效益数字也在越来越重地碾压着医护人员的心灵世界;同时不断攀升的医疗费用也大大超出了病患的负担能力和心理承载限度,医患矛盾凸现,对立、对抗直至发展到极端,出现了杜海军面对医闹纠缠被迫跳楼自杀;江雪因出差颠簸失去了腹中的孩子,继而失去了婚姻直至疯癫错乱后失去生命;怀孕护士值班时突遇病患陪护的拳脚相加致使胎儿流产;听到危机主动施救病人的医生,遭到病患家属的凶残殴打;善良温和的护士周敏慧在科室收费任务压迫下的焦虑抑郁、噩梦侵扰、精神恍惚;还有陈灵均初建民营医院不久就遭受到医闹胁迫讹诈,忍不住流下了“对不起医生这个职业和身上这件白大褂”的泪水和质问……医疗行业种种的矛盾爆发乱象,在小说中不时出现,让人气愤难过,甚至边听边忍不住陪主人公流下了眼泪……
回观整部小说,似乎在文字背后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所有的人都被注入了很强的能量,在追赶时间、追赶效率,争抢着通过一条盘山公路,去到达山顶的那个最高的荣耀的顶点。小说的题目奔跑的叶子,与这样一幅图景颇有几分相似的意趣。我们日常所见,大树上的叶子原本只要汲取树干输送的大地营养,一点点从嫩芽到葱绿再到枯黄垂落,在成长大树、装点风景、撒下绿荫、调节空气的同时,完成自己摇曳多姿的一季的生命旅行,但是在社会变革疾速发展的时代,这些叶子也必须“奔跑”起来。试问它们的脚步自由吗?它们真的跑得起来吗?它们能够跑到哪里去?这样“转圈”的奔跑意义何在?
小说和现实生活中,乡、县、市医院在奔跑,医护人员在奔跑,而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也在奔跑,他们到底又要跑到哪里去呢?整个社会不断运转的车轮都在加强能量、升级改造、扩大规模、科技至上、效率优先,都冲着No.1前进,这是传说中的“内卷”图景吗?
陈灵均承包县医院第二门诊部时,第一次和同事家人去省城采购药品,返程时那辆不断增加载重量而致使行驶中不时倾斜摇晃的人货双载大轿车,很像一个隐喻——疾速发展而反馈与平衡能力堪忧的社会。小说中内科医生陈淳说21世纪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不是贫穷和疾病,而是贪婪和无知,他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欲望也在不断攀升。从最简单的温饱问题转变为对充足的物质条件的需求,对更加优越的生存环境的向往,对权力和地位的追逐。人一旦有了贪念,就会把自己的利益无限放大,而对别的事物视而不见,比如情感、道德、法律、制度、约定等等。当膨胀的欲望远远地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力时,在自私自利的心理驱使下,就会产生欺诈、掠夺、侵占、破坏、杀戮等行为。不仅个人如此,国家也一样,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甚至不惜以全人类的安危为代价进行交换。否则的话,世界上就不会出现战争,也不会发生核泄漏、核污染等现象。发达的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造福人类,使用不当就会成为自戕的工具。至于无知,是指当人尚未构建起来健全的精神世界时,物质财富增长过快,生活条件过于优越,就会让人失去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认为有了钱就能拥有一切,可以在社会上为所欲为,甚至还能为荒唐可笑的行为涂上保护色。”主人公陈灵均说,“没有了人文,医学便只剩技术在‘裸奔’;缺失了人文,再好的医疗技术也往往带着傲慢。”
那么问题来了,当绝大部分人在经济目标的刺激下,对物质利益的狂热追求成为了集体默认的唯一的、明智的通途时,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当如何突围、如何自处?陈淳说:“人要是有了谋利的思想,就像不小心打开了被神灵施了咒语的瓶子,一旦让里面的魔鬼获得了自由,尝到了甜头,你觉得它还愿意再回到原来那个又小又窄的空间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有足够的力量为它打造一个更大更坚固的笼子。”陈灵均的“突围”方式是离开市属医院,离开已经可以看见的“职务升迁”,贷款卖房筹资创办民营“人文医院”,以期唤醒医者的仁心——“人要是只为钱活着,就活得太不值钱了。”“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诱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底线,绝不能做金钱的奴隶。”小说的结局是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他的民营医院得到了权威主流媒体的肯定,而他所做的探索变革又似乎是我们普通人所熟悉的最朴素最本真的东西——北京天安门观看升国旗仪式,以激发集体荣誉和团结互助思想,这当然是一个理想的、所有读者都乐见其成的圆满结局。但我还是隐约担心要走通这条路,要经过怎样艰苦的路途?
陈灵均何以成为这样一位在滚滚经济大潮中逆流回归初心的医者?在这里作者对“文学”给予了热情赞美和期待。陈灵均从小热爱文学,在乡村仅有的两位秀才之一的父亲的影响下,他很小就接触了文学书籍及书法的练习,中学、中专时写作特长突出,成为校文学刊物的主编,也因此机缘萌芽了持续了半生而不得的校园浪漫爱情;还有在市医院旁边租房时遇到的病故后举办了个人画展的女画家;还有他的几位心思单纯、善良正直的中专同学,无一不是文学爱好者;一直到小说大结局来临时,在自己的民营医院建院13周年的庆典上,陈灵均唯一一次开嗓唱出的既不合拍又不合调的“光辉岁月”……作者都似乎想借助文学艺术唤醒被物欲包裹的心灵,使之得到清洗净化,回归每个生而为人者本该有的“良知良能”。
最后借题发问一下,文学艺术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我想“文学艺术”代表着“诗与远方”、代表着人性中真善美的表达、代表着一个与实际世界相比,比较“虚幻”“没啥大用”的虚际世界吧。“无用”之物被作者寄予了厚望、寄予了“大用”,或可姑且充当物欲横流之下心灵的一剂解药吧。作者的探索无比珍贵、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其间有希望之光在闪烁。作为听者,我也借着这束光期待并且相信,作家杨晓景在以后的创作中可以为社会奉献出更多、更具有探索、诊疗意义的优秀作品。
希望“奔跑的叶子”可以悠然摇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