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我踏上归乡的火车,心中满载着对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银州城,那片深深扎根于黄土地的地方,是我童年记忆的摇篮。一砖一瓦间,时代变迁的痕迹悄然显现:悠长的古道延展着历史的脉络,革命纪念碑屹立,铭刻着永恒的怀念;滨河公园依旧守护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宛如无定河般静静流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可作为一个对于历史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来说,那些烙印着工业时代印记的钢筋水泥建筑,都无法令我心生向往,唯有那些流传千古的老派建筑,方能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在这座千年古城中,岁月的痕迹无处不在,老旧的街区仿佛时光的笔触,细细描绘着悠悠往事。
走进老街,记忆中的老店铺依旧售卖着那些充满岁月感的物件。传统的理发店内,未闻电动理发器的刺耳声响,手艺人们日复一日地唱着古老的歌谣,弹拨着悠长的旋律。他们的眼角添了几道皱纹,眉间的风霜更加厚重。清晨的商贩扯着嗓子叫卖,睡眼惺忪的小学生们坐在豆浆油条铺前,望着三轮车在汽车的穿梭中被远远甩在身后。这一切宛如一幅静态画卷,井然有序,充满生活的韵味。
继续前行,老街两旁的房屋逐渐变为雕梁画栋的青瓦灰墙,这是古城的高中,旁边便是闯王行宫。斑驳的文物保护墙壁上,岁月的痕迹如同画布,记录着时代的悲喜沧桑。塞北之地多义士,近代以来,学生们为救国于水火之中,甘愿担当道义,奋起抗争。而在和平岁月中,他们则坚持着“怀天下,求真知,报国家”的信念,不断前行。
穿过闯王行宫,便来到了城隍庙。自明代以来,“城隍”便成为了人格化的中国城市守护者。庙宇飞檐斗拱、设计精巧,其内部香烟袅袅、钟声回荡。尽管香火已不如往昔旺盛,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我们相信,未来值得期待。
走出庙宇,步入桂花林中,芳香馥郁。老街尽头的石桥映入眼帘,站在桥上聆听河水潺潺,回望来路,散步的老人、聊天的情侣与嬉闹的孩童,在金色夕阳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这一刻,我仿佛也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老街旧巷、青砖灰瓦,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岁月的书写者。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里宛如一方净土,让我们的心灵得以片刻的休憩和慰藉。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但我知道,在无数城市的某个角落,总有一片满载情怀的天地在等待着我的归来。我相信,它们将永远铭刻岁月悠长,成为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作者系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3级学生)